
提起比薩餅,“達美樂”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名字。目前,達美樂是全球第二大比薩餅連鎖集團。達美樂的成長史堪稱一個在短時間里創造出來的傳奇。
說起達美樂成功的秘訣,達美樂的創始人湯姆·莫納漢說:“很多時候,我都是你們所稱的失敗者,但我每次都能從失敗中爬起來。”
孤兒院的小可憐兒
1937年,湯姆·莫納漢出生在美國一個普通家庭里。湯姆4歲時父親去世,父母已經離異,湯姆和哥哥從此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生活,甚至被送進了孤兒院。后來,母親把他們接到身邊,卻不得不讓他們去農場里打工。
中學畢業后,湯姆進入費里斯學院讀書,因為生活拮據,一個學期后就退學參軍了。退役后的湯姆再次進入大學就讀,不到一年,又因為經濟原因退學。接連的挫折讓湯姆對生活很失望。
1960年,哥哥吉姆給湯姆帶來了希望。吉姆是一名郵遞員,在一次送信的過程中,他發現一家比薩店快要倒閉了,正打算低價轉讓。兄弟倆東挪西借,好不容易湊齊了500美元,盤下了這家店。
廣告!廣告!
終于有了自己的事業,兩兄弟十分上心,可事情遠不似想像中那么簡單。這家小店位置偏,人氣差。在餐飲行業,這可是大忌。光埋頭苦干可不行,必須想點兒新招。湯姆的舉動讓人吃驚:他拿著店里所有的現金,推開一家日報報社的大門:“給我連續登一個月廣告!”
湯姆的廣告戰術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店還沒開張,門前就排起了長龍,營業額比平常翻了一番。兩個月下來,兄弟倆賺了兩萬美元,湯姆又把這筆錢投到了廣告上。憑著廣告轟炸,湯姆“炸”開了通向成功的大門。
年底一結算,收入還不錯。這時,習慣了郵局朝九晚五生活的哥哥吉姆決定回郵局去工作,湯姆用心愛的甲殼蟲汽車換來了哥哥的股份,開始獨自經營比薩店。
“快魚”吃“慢魚”
密集的廣告轟炸帶來了爆發式的增長,不過湯姆清楚,這樣的好日子不會持續太久,必須尋找新的增長點。湯姆很快瞄上了麥當勞。同樣是做快餐的,為什么別人就做得那么好?他去向麥當勞的創始人取經,人家只說了一句話:“在快餐業,大魚不一定能吃掉小魚,但快魚一定能吃掉慢魚!”
怎樣才能成為“快魚”呢?湯姆拿著麥當勞的案例反復研究,終于發現了門道:做標準化的食品。食物的制作本是個性化很強的事情,在麥當勞卻成了標準化的流水線作業,廚師和造汽車的工人一樣,只需按部就班地完成自己的那道工序就行了。湯姆回過頭來看自己的操作模式,用多少面粉,做多大尺寸,加多少油和水,完全憑感覺。
于是,湯姆把每一道工序都精確量化。工序簡化了,速度提升了。揣著“標準化生產”這把利器,達美樂駛入了“快車道”。到1969年,湯姆已擁有12家連鎖店。
然而,在比薩巨頭必勝客眼中,他還是一只“小螞蟻”。一想到這里,湯姆就坐不住,一定要趕在必勝客進攻前做大。為此,湯姆走了一步險棋——舉債連鎖。達美樂連鎖店的規模迅速壯大,資金流卻出了問題,欠下了150萬美元的債務。
此后,銀行接管了達美樂,湯姆愿意以每周200美元的薪酬、每天工作15個小時繼續留在達美樂。1年后,情況沒有改觀,銀行要求湯姆申請破產。
出人意料的是,湯姆拒絕了,他寧愿背債,也不愿看著自己的心血毀于一旦。他記下了所有債主的地址:“錢,我一定會一分不少地還給你們。”看著他一臉的真誠,債主們被感動了。這筆巨額債務直到1977年才還清。
半小時送不到,白吃
1973年,達美樂的連鎖店達到75家,但前有必勝客虎視眈眈,后有大量克隆者圍追堵截,達美樂怎樣才能殺出重圍,脫穎而出?
這次,湯姆想到了從來沒有人做過的事情——送餐。“30分鐘,這是顧客耐心的極限,因此,達美樂從接受訂單到把比薩送到顧客手中的時間不能超過30分鐘。”
大城市里經常塞車,怎么辦?湯姆說:“我們開若干個連鎖店,形成網絡,這樣,每個店的送餐半徑就縮小了。”湯姆還建立了一些固定的和流動的“配送中心”(連鎖店、汽車和自行車送餐),送餐員隨時待命。
1975年,達美樂的連鎖店已達100家,7年后達到750家。到了上世紀80年代中期,達美樂幾乎是以每天增加1家連鎖店的速度發展,到1984年已擁有1900家連鎖店。這時,達美樂成為僅次于必勝客的美國第二大比薩連鎖店,也是美國最大的比薩餅外賣公司。
別人不愿干,我干
1979年底,達美樂的腳步突然變得蹣跚起來。
湯姆又睡不著了,抱著賬本反復琢磨,發現了一個讓人吃驚的現象:公司80%以上的比薩都是通過外賣送出去的,連鎖店的營業額連20%都達不到,可房租加上員工工資,成本卻比外賣高出不少。投入和產出不成正比,還不如專門做外賣。這個突然閃出的念頭,把湯姆自己都嚇了一跳。如果顧客無法在店里用餐,東西還賣得出去嗎?
仔細一分析,湯姆認為,店面最大的作用就是形象展示,此時的達美樂已經擁有了一批固定的消費者,店面的作用也就不那么突出了。快餐最講究方便快捷,而外賣是最能將這一特質發揮得淋漓盡致的方式。事實證明,湯姆的決策是正確的,5年內,達美樂拿下了美國90%以上的比薩外賣市場。
“創新其實很簡單,”湯姆說,“把別人看不上眼、不愿意干的事做到最好,你就能成功。”
文章由(特許連經營學者)網編輯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