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有很多大學生創業失敗的案例,尤其是那些掌握了一定技術的大學生(包括進入社會3、5年的大學生),他們在技術不斷變革的過程中似乎看到很多技術應用可能產生的市場需求,于是一腔熱血的找到2、3個知己就干了起來。短的半年,長的一年,最后都主動“招安”,回到職場。
其實,發現需求并不是一個很難的事情,因為所謂需求,就是滿足各色人等的某些需要,而我們自身就屬于各色人等,自然從自己、身邊人等等身上能看到新技術的出現可能帶來的新的商業機會,因此而產生各種創業沖動是很正常的。
在20年前,這往往被稱之為“點子”。
然而,創業環境已經變化了,不再是20年前那個物質還相對匱乏的時代,正如現在我們很難聽到這樣的聲音了:
人無我有,人有我新。
信息時代帶來的最大問題就是,任何一個想法,都可能一夜之間變成“你有我有全都有”。
因此,當前的創業可能涉及的方面和環節更多了,創業門檻提高,對創業者綜合素質有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產品的或服務的復雜程度更高,對技術人員的完整架構產品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步設想一項產品或服務相對容易,描述起來也簡單,但真正實施,使之成為一個完整的產品,則會涉及到太多的用戶體驗及使用邏輯,而創業者的閱歷,往往會制約他們對群體反應的片面判斷,從而導致規劃的大量漏洞,最終很難開發出滿足群體消費者需求的產品。
舉個簡單的例子:
一款手機,現在有可能提供幾十種功能,但每個個體消費者也許都只常用其中的3、5項主要功能,而且,大家用到的功能都不盡相同。但作為產品開發商來說,激烈競爭又迫使你必須在每一部手機上都要集成幾十種功能,以滿足不同消費者的可能需要。
這就是個體需求和群體需求的差異。
因此,缺乏比較豐富的生活閱歷和體驗的大學生創業,首先可能在產品的構想和設計方面就已經有了偏差。
第二,沒有市場經驗,即使有了好的產品,也很容易在運作過程中很快出現資金斷裂,畢竟創業者往往資金準備不足。
大學生創業,準備10萬、20萬已屬不易,但這些錢能用多久,卻往往超出創業者的判斷力,因為他們很難正確衡量市場開發和客戶挖掘、培養的時間。這是絕大多數創業者頭一、兩次創業失敗的根本原因。
企業運作是一個系統工程,大學生剛好很難具備這樣的系統能力。
很多大學生把大學肄業的比爾蓋茨、喬布斯、戴爾等奉為偶像,19、20來歲創業就能做出一番偉大的事業,但仔細研究這些人的經歷,不難發現,在他們19、20來歲正式成立公司之前,其實都已經在同樣的領域有了7、8年的經驗積累。
這些7、8年的經驗,很多創業者并沒有看到,也沒有得到。
所以,我很想對這些創業者提出的一個忠告就是:
即使你有很好的產品構想,也要停下來先做另外一件更重要的事情,就是想清楚這個產品是怎樣賺錢的,套用時髦的語言,就是先設計好商業模式。
具體一點,就是想想以下幾個問題:
1、你的產品是給什么人用的?
2、他們在哪里?
3、市場規模多大?
4、產品的價格是否與消費能力匹配?
5、單位產品成本以及消費者開發成本如何?(消費者開發成本往往被很多創業者忽視。)
6、服務成本有多大?
7、創業團隊的組織架構及人力資源成本?
8、損益平衡點是多少?需要多長時間達到平衡?
9、資金能否支撐這個時間周期內的運營?
10、員工怎么管理?
11、戰略規劃如何執行到位?
12、運營流程如何設計并確認是合適的?
當然,還有更多的問題需要面對,但如果連上述問題都沒有想清楚,貿然行動,一旦陷入困境,就很難得到調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