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年來,傳統營銷史的思想和方略,讓諸多企業淪為癡迷的信徒,執迷于過往的輝煌,憑借歷史經驗,頑固前行。殊不知,在大互聯網時代來臨之際,消費主力在轉移,用戶心理和行為已改變,曾經何時,漠視變化的企業,面對短短兩三年急劇變化,難免有些糾結萬分,痛苦掙扎。傳統企業靠自己,做孤膽英雄,逃離傳統,擺脫束縛,突破自我,顛覆思維,尋求轉變,并非易事,應學會借力。
在今年3月份,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報告中,明確提出“互聯網+”執行計劃之后,各大媒體、各地政府、企事業單位紛紛積極響應,現已開始行動起來,如火如荼啦!
在“互聯網+”執行過程中,已經逐漸形成了在幾種規模性場面:
場面一: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從各地政府給予政策放寬甚至是直接支持補貼,于是乎,眾創空間、孵化器如雨后春筍,拔地而起……
場面二:無論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緊抓前沿,一方面,為“互聯網+”搖旗吶喊,另一方面,聚合專家、作者發表各類“互聯網+”文章和專著,眾說紛紜,不一而足,為許多企業主提供秘方良藥,值得大贊。不過,有時,看得眼花繚亂,究竟怎么落地,對于某些企業來講,難免有些不知所措。
場面三:作為互聯網巨頭們,緊張布局,快速跑馬圈地,搶占先機,如:“2015百度營銷中國行”,阿里上線醫療云、與上汽、上海機場等簽約,騰訊與各地政府簽約智慧城市戰略落地和各種主題微信公開課等等,榜樣先行,創造示范,營造良好社會和經濟環境。
場面四:“互聯網+金融”、“互聯網+汽車”、“互聯網+餐飲”、“互聯網+美業”、“互聯網+教育”、“互聯網+旅游”等各行業的垂直創新應用,如:三合、摩根盛通、團車網等等,正在摩拳擦掌切入,深耕“互聯網+傳統企業”市場。
場面五:在企業界,各培訓公司、咨詢公司、科技公司也迅速轉移視角至“互聯網+”領域,快速推出“互聯網+”相關理念、系統和方法。
面對如此多層的“互聯網+”落地執行,傳統企業應該如何選擇做?
筆者給各位看官的參考建議如下:
一、時刻關注政府動向:地方政府往往會中央精神,推出有針對性的地方政策傾向,別管是減免,還是提供資源支持,這是企業在借“互聯網+”東風時,減負增收的重要途徑。
二、時常了解前沿動態:別管是本行還是跨行的“互聯網+”應用案例和方法,多多涉獵,結合實際自我啟發,以旁觀者角度審視,以“質疑”心態,進行自我改革和逐步優化,力尋創新突破。
三、關注巨頭迎戰未來:BAT這些互聯網巨頭們,所涉足的市場往往足夠大,如果正好是企業經營領域,學會借勢,推動“互聯網+”步調,若是計劃想做的領域,那么就要高度謹慎啦,謹防炮灰,除非具備足夠優勢資源和實力!
四、內外行的相互交融:在許多行業,例:餐飲、物流、美業、洗衣等往往行業進駐,打破傳統,推行“互聯網+”落地,別管行外入侵,還是行內實力派,或顛覆對抗,又或相互整合,期間,作為企業主,關鍵你怎么取舍。
五、邊學邊干不亂盲從:傳統企業要把 “互聯網+” 落地實處,學習、研究和實戰是必需的,從老板、高管、中層甚至基層,整個團隊均應有互聯網思維,并具備基本的實施技能,否則,只能是想想而已。
六、工具方法外加資源:“互聯網+”工具是落地的基礎條件,但不能成為趕時髦的擺設,忌諱為了擁有而擁有,建了一個APP、微商城或微網站,放在哪兒,不管不顧,成為雞肋。與此同時,借助咨詢和營銷推廣、代運營等服務,不斷觀摩,注重斧正,逐漸推動企業與互聯網的融合。
最后值得一提是,單打獨斗時代已經過去,抱團取暖才有利于長足發展,企業理應學會借助資本力量和整合相關的資源,在企業在互聯網化轉型升級過程中,可以直接助推落地進度,提高效率,增強企業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