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幾乎做所有的事情都需要人脈。以銀行柜員為例,需要拉儲戶,而其本質就是社會人脈,就是社交!很多人都說,人脈我不行,因為我爸不行、我媽不行、我姨不行、我舅不行……我誰誰誰都不行,怎么能建立人脈?我這里說的人脈,是你的獨立人脈。
以一個普通的銀行柜員為例,一年要拉多少儲蓄呢?正常情況下是3000萬元左右。我在微博上認識了一個粉絲,她從澳大利亞回來,讓我很佩服。按理說,她在國內的人脈肯定不行。她現在在某銀行浙江某支行當客戶經理,一年拉了4億元的儲蓄。我覺得這個人挺牛的,得見見。
正好我在做飛馬旅,扶持服務業和創業企業,在浙江有一個創業企業專門做農村休閑酒店。我去見我們的創業企業老總時,順便就一起見了她。結果沒幾分鐘,她就拉著那位老總的手過來了。她跟人家說:“我覺得我們應該合作。”老總說:“合作嘛……有很多銀行要跟我們合作的。”意思是要稍微有點兒門檻。于是她問:“你們是干嗎的?”老總說:“我們是干休閑酒店的。”她說:“好,我給我媽買個卡行嗎?”其實這個卡只花了四五千元。買完卡之后,她說:“我買你的卡,你把錢存我們那兒。”人家就存了。她的反應非常快,只要是個關系就可以聯系上,只要是個菜就到菜籃子去,就這么簡單。
后來,她手下招了好幾個剛剛畢業的學生。一次,她跟我抱怨:“現在的‘90后’咋回事兒?腦子都反應不過來。”我問:“怎么了?”她說:“讓她干什么事兒,找人找不到,辦事辦不了。”我問:“那為什么?”她說:“就是因為他們都是年輕人。”我說:“很對,年輕人都是這樣的。”這挺有意思的,銀行在招人的時候要找專業對口的,所以招來的都是學金融的,結果反而都是反應不過來的。為什么呢?因為他們要干的那個事兒不是他們學過的!就算考試考得再好,還是反應不過來。考試考得好,不就是一個標準答案嘛,但是你不知道下一個和你吃飯的客戶會是做什么的。這個人是創業的,另外一個人是開煤礦的,對不同的人,與之說話的方法可能都不一樣。對我們來說,最大的考驗是:如何建立自己的獨立人脈?
你以為父母的人脈真的能幫你成事嗎?社會關系有一種縮小效應。實際上,在所有的社會關系中,社會上傳統使用的方法是,父母用他們所謂的人脈為子女安排的時候,都是用他們能夠得著的第一級,也就是他們的下一級來安排。如果依賴祖蔭的庇護,后輩只會抽手,抽到最后就沒用了。
其實,建立獨立的人脈也沒有那么困難,通常只要你能合群,人們就會與你進行最低限度的交易和合作。比如,有很多人本來就想買一份保險,而你正好又是做保險的,就不要使勁地推銷。先花50萬元讀個EMBA,然后把這個班上的同學都發展成你的客戶。這樣,先投入,就會有產出。
先行投入是需要有支付的,這就是為什么在美國教育中,大家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讓他去做公益。這真的是要孩子以后做一個專業公益人士嗎?不是的。那些孩子后來多半沒有專職做公益,但是公益讓他們懂得了先行投入,而先行投入就能建立自己獨立的社會關系。比如,到了一個地方,你能主動關心別人。
上次我們有一個關注弱勢群體的黑蘋果聚會,有人問我:“袁老師,我最近又沒有工作了,我該怎么辦?”我說:“請幫助其他人。”另一人問:“袁老師,最近我失戀了,怎么辦?”我說:“請幫助其他人。”再有一人,他問:“袁老師,我覺得我身體不是很好,你說我怎么辦?”我說:“請幫助其他人。”他們就說:“哎喲,袁老師,你怎么老讓我們幫助其他人呢?我們已經很弱勢了。”如果你在很弱勢的時候還能幫助其他人,你就能感動別人。
《圣經》里講了,一個貧困的婦人把她僅有的4個小銅板都捐出來了,她的愛心就比其他人都大。以愛的力量來說,這個婦人的力量比拿出很多錢來的人力量要大。
我們說話的時候,有的人用耳朵聽,有的人卻是用心聽。要知道,感動人的事情不是很多,我們被感動的機會也不是很多,但是一個人的先行投入就能感動人。哪怕大家一起出去,吃飯的時候,你搶著掏錢請客;或者你回家以后帶了好吃的東西,分給大家一起嘗嘗。不要自己一邊說好吃,一邊還一個人吃,其他同學就可能在心里說:“噎死你!”古人有句話說:“千夫所指,無疾而終。”就是被詛咒的。
相反,如果所有人都祝福你,情況就大不一樣了。比如說哪怕今天你一人發了一顆花生米,特好吃,就吃了一顆,他都會記得你請他吃的花生米。只要是吃了的人,在被先行給予之后就會產生社會債務心理,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吃人家的嘴軟”。在社會上,你幫了人家一下,表示了一下善意,人家自然就會有社會債務心理。這種心理就會讓人們想要回報你,而且這個回報的方式是很奇妙的,他有什么,就會把自己的資源用特別低廉的成本給你。
比如,一個開餐廳的老板很迷周杰倫,正好你有兩張周杰倫演唱會的票,但是突然你另有安排,這兩張票就用不到了,于是把票送給了那個餐廳老板。他的反應是什么?“以后把哥這兒當食堂,想吃就吃,想喝就喝,你給錢我跟你急。”這就有一個特點,你把自己的資源給別人的時候,別人會用很低的成本把自己的資源回報給你,這就叫資源差調。當人們先行給予的時候,就會得到很多的幫助。
我經常這樣做。我在做飛馬旅之前,基本都是干公益的,我經常給同學們開講座,但不收出場費。正常發展的話,10多年以后,同學們中間有的人當銀行行長了,再遇到的時候會說:“袁老師,15年前我聽了你一節課。”這個時候,萬一你有個單子,就會自然而然地優先給我,這就是長線交易。如果說,今天我到一個學校去演講,跟書記要出場費,講價還價,最后以7000元成交。學生就會說:“你知道嗎?袁老師給我們講課還收錢,半天的出場費居然要7000元。到我們學校一回,還要拔完毛才放手,真是的!”聽到這樣的話,同學們就不會產生太多的興奮感。
所以,先行投入也有很多的表現機會。我們說的公益,就是一種個人的文化和素養。公益的本質就是幫助其他人,為大家好。其實,這個好到最后也是對你自己好,因為你有可能借此建立獨立的社會關系。就像前面講的那位同學,她買了一張別人的卡,然后別人把錢存在她那里,這就實現了一個交易。這就是獨立的社會關系。
我們在社會關系很單薄的時候需要建立人脈,當我們有了一些人脈的時候,是不是可以隨時支用呢?比如,你認識王石,是不是就可以隨時請他出席活動,或者要求他為你買的萬科的房子打折呢?你的父母是領導,你是不是就可以讓他們的下屬為你做任何事情呢?
總體來說,我是一個建立人脈遠遠多過支用人脈的人。很多認識的朋友經常跟我說,有事情吱一聲。但我基本上相信做事情要靠自己的努力,能不找人就盡量不找人。原則上,我找人幫忙就是這樣四種情況:一是到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找人一起吃個飯熟悉下情況;二是受人之托一起約個朋友吃個飯,這個托也必須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或者老同學之類的人;三是業務經營或者項目工作中遇到有人找碴兒,不找個朋友會受很大的委屈,也正好有朋友是比較熟的,可以打個招呼;四是有親友必須找專家治療的情況。
以下幾種情況是很多人通常找人,而我不會去做的:一是托人進學校或者找工作,尤其是看不出孩子有什么能耐,只是憑點兒關系愣找關系;二是托人拿項目或者找業務;三是為了得到社會名位而去請托朋友打招呼;四是為親友違法犯罪的事情去請托放水。人在什么情況下都去用人脈,就會讓自己的朋友承擔沉重的負擔,因此人需要有一些原則,作為自己使用人脈的約束與規矩。
當然,人脈當用還是得用。有人甚至說,人脈好像雨水,不用也就過去了。以下有一些使用人脈的規則供大家參考:
一是使用人脈應該注意要適當回報,有些人從不幫人,但是要人幫助的時候就讓人挺尷尬的。人情講究來往,不能一味索取,也不能過度不平衡地使用人脈。
二是使用人脈的時候要注意留下一定的空間,即使是朋友,也沒有幫助你的絕對義務。因此我們應讓別人在方便或者不很麻煩的情況下幫助我們,這是一個禮儀,也是一個合理得到幫助的訣竅。
三是要注意平時沒有利害關系時的交往與助人,這樣我們就有了在必要之時支取人脈的自然條件,甚至有點兒事情人家要爭著幫你點兒忙。所謂“有者不難,難者沒有”的道理就在這里。
四是使用人脈要心懷感恩,即使以前你幫過別人,也永遠要用感恩的心去對待你的人脈。
五是體諒朋友的難處,如果一時半會兒朋友幫不上你,也要安然對待,還要感謝別人。長此以往,累積得到幫助的態勢,別人才覺得以后應該特別幫你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