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聽說過很多創業項目全憑一個新鮮的想法或者點子就拿到了天使輪資,在外人看來這是多么牛逼的事情,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它背后團隊的艱辛付出呢?有人提出“新項目”的時候,在最開始它面臨著一個問題——這個項目是否靠譜,它是否值得我們投入寶貴的資源呢?
一般投資人和投資機構在判斷是否靠譜的時候,會從它的市場、剛需、高頻方面去考慮,市場大意味著該項目覆蓋面積廣,剛需代表消費者購買概率大,而高頻是指在一定時間內它的購買次數多,這些看起來很符合邏輯,但是卻不適用于一般的創業者,符合這三點的項目早就已經做了。而且很多項目沒有符合這三點要求卻依然很成功。就像星巴克,它剛進入中國市場的時候,很多投資者都不看好它,因為它與中國上千年的茶文化不符,沒有那么多人會喝咖啡。但是它卻用細致的市場調查、準確的定位、迎合中國消費者飲茶文化推出綠茶等本土流行原料,經過長期的努力它已經成為了國際化的品牌。
判斷一個項目最關鍵的一點就是“順勢而為”,這其中的一個“勢”是趨勢,在商業層面來講就是消費者的需求會被“更高效”的方式所滿足。很多商業項目的新陳代謝都跟商業趨勢有關,從餐飲上看,以前很少出現快餐類的項目,但是由于社會發展越快,都市生活越繁忙,就催生了很多快餐行業。在以前一只雞都是按整只賣的,但現在把雞或鴨分開來賣不僅更適合消費者的需求,還提高了商家利潤。順勢而為的例子太多了,大到電商的崛起,小到一個晾衣架。
而另一個“勢”是優勢,畢竟趨勢只有極少的人才能預見,大多數人是無法保證未來20年會發生什么,只能根據專家的推測,但就算看中了某種趨勢也很難成功,比“外部趨勢”更加重要的點是“內部優勢”。就比如農產品品牌化的確是一個趨勢,但是交給不成熟的企業也不能發揮它自身的優勢。蘋果手機率先推出智能手機是因為它具有開發一整套產品體系的能力,絕不是一個愛玩組裝的廠商可以做到的。
看一個項目是否靠譜不是看它成功之后有多可靠,而是看它遇到關鍵問題時是如何想辦法去解決的,必須是對自身優勢合理運用,而不能光談宏觀的趨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