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商務部有資料顯示,美國95%的連鎖店在市場中可獲得成功,而獨立店鋪65%都會在5年內關門。據調查,90%從事汽車美容服務業的都是外行看到有利可圖進入此行業的,原本從事相關汽車業領域的投資者只占10%左右。很大一部分準備進入汽車美容業的投資者對這個行業的前景和市場潛力往往很有信心,但在貨品渠道、操作技能、日常管理、經營發展等方面卻顯著經驗不足。加盟是一把“雙刃劍”。加盟者會在發展模式、經營定位、貨品渠道、產品價格等諸多方面受制于人。
“僧多粥少”,行業競爭加劇
據了解,由于汽車美容服務業無需購置昂貴的大型修理設備,只要具備一些必備的施工工具就可開展運營,因此相對汽車修理廠、汽車專賣店而言,這一市場的進入門檻要相對低得多,而一些汽車生產銷售企業也已開始重視這一商機,正在將觸角伸入到汽車美容服務業領域。
專業汽車美容機構在中國出現不過是近一、二十年的事。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大量出現的太陽膜、座椅套業務為其萌芽;九十年代初期,進口防盜器、CD機進入國內被業內視為汽車美容服務業的第一次突變;1995年之后的兩年間,真皮座椅、防爆膜業務的興起掀起了第二輪汽車美容裝飾熱潮。按照入世時的承諾,我國允許外資進入國內汽車服務貿易領域,于是國外的汽車美容服務連鎖機構如雨后春筍般在中國涌現。
在北京市場,已有月福、愛義行等幾個小有名氣的本土汽車裝飾連鎖品牌,去年10月百援旗下的波波也加入這一汽車飾品大軍,不到半年時間在北京一下子布兵排陣8家連鎖店。但更多的是3M、特福萊、馳耐普等來自國外的汽車美容養護品牌借中國代理機構安營扎寨,其發展經銷商數量動輒以數百計。
如去年7月正式入主中國的美國汽車美容品牌特福萊,現在全國已有200家的特許加盟商,作為其代理商,百援的目標是發展500家。同為來自美國的汽車美容品牌,馳耐普在全國各地加盟店也已有數百家,其目標是3年打造1000家連鎖店。如果算上那些單一的或是路邊自稱從事汽車美容的攤點,北京的汽車美容服務機構已經不下萬家。
投資成本高,高增長掩飾不了問題
以去年正式進入中國市場的美國汽車美容品牌特福萊為例,其加盟的等級就分為旗艦店、豪華店、標準店、經濟店、創業店等五個級別,收取的加盟金從幾萬元到上十萬元不等,加盟店則可以接受連鎖總部統一的專業培訓、VI授權、產品配送、店面設計、開業指導等。除去加盟金外,前期還需要投入的資金有店面租金及裝修費、產品購置的費用、員工工資等。加盟特福萊汽車美容的投資者一般都是在別的行業有過一定的經營經驗及經濟基礎的人。一個50萬元到100萬元的汽車美容店在江漸等發達地區大概二到三年收回成本,此間會經歷一個較高的增長期。
但對于這樣一個仍處于起步階段的行業而言,高增長并不能掩蓋其存在的各種問題。有業內專家指出,汽車美容服務業目前存在四大困惑,第一是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健全;第二是行業內的標準不齊全;第三是各品牌還在跑馬圈地之中,終端客戶群尚沒有得到細分;第四是客戶對品牌的認知度、忠誠度低下。汽車美容服務業諸如此類的問題都亟待解決。
平均利潤攤薄,行業前景不容樂觀
中國的汽車美容市場火爆與中國現階段汽車銷售的“低端路線”有關。
有專家預測,隨著入行企業的增多,惡性競爭很可能愈演愈烈,如果一段時期內行業規范仍然無法出臺,汽車裝飾業的發展會在今后2年內跌落到一個低谷。汽車裝飾并非“舶來品”,只是在中國比較火爆,歐美國家的汽車服務走的是專業化、個性化道路,車主重的是改裝而非裝飾,他們會把自己的音響加裝“電容”,會做“大包圍”,降低整車的底盤,但他們極少去做貼膜之類的。所以國內的裝飾市場是地道的“中國制造”,是汽車養護美容市場發展尚未成熟的初級階段。從市場來看,只有新車才會做美容裝飾,一輛車一輩子只能做一次較大規模的裝飾美容,市場空間相對整個汽車服務后市場來說其實不太大。
汽車美容概念的引進在我國不過短短十幾年的時間,而真正有市場需求更是近幾年才開始顯現。對于前期投資者來說,可能挖到了汽車美容業的金礦,而后來者成功的概率就要打折扣。而且,汽車美容應該屬于汽車文化消費的范疇,文化總是多變的。汽車消費對目前的中國消費者來講還屬于高檔消費,還不普遍,對它進行裝飾應該說是車主人性化的需要,當汽車消費也會普遍化、大眾化以后,汽車美容業將不會像現在這么好做。越是往后發展,生產廠商的生產水平越接近成熟,各種設計也都會兼顧到車主各個方面需求,汽車美容業將不可避免地進入多元競爭的微利時代。
加盟陷阱多,“圈錢”游戲不停上演
有關專家提醒,對于那些意欲依靠汽車美容服務連鎖體制分羹的個人投資者來說,并非交上加盟費就可以萬事無憂,如今所謂“汽車美容連鎖加盟”也有很多陷阱。例如某些高喊“零費用加盟、進貨零付款、返還裝修費、無憂退換貨”優惠政策的汽車美容連鎖機構,曾被業內人士指稱為使用迷惑手段“圈錢”。還有一些連鎖機構的加盟費中包含大量的品牌使用費、商標授權費、培訓費、企劃費、服務費等等,但提供的貨品很少,統一配貨的價格也定得高的離譜,還有一些所謂的“洋品牌”、“洋連鎖”也不過是披著假“洋外衣”的國內注冊機構。 來源:第一理財網
文章由(創業項目)網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