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重慶連鎖三強之一,今朝的七項商標經竟然只賣1.15萬元,兩項股權資產竟然無人接標而流拍。有關人士認為,時珍閣的落敗,對于熱衷多種投資經營的連鎖藥店來說,絕不僅僅是個警示……
9月11日,時珍閣以30萬的整體參考價拍賣旗下的7項注冊商標、時珍閣大藥房連鎖公司87.55%的股權和時珍閣醫院管理有限公司20%的股權。結果,僅有7項注冊商標以1.15萬元的價格拍出,兩項股權資產全部流標。面對叫價后無人舉牌的尷尬,拍賣師也連稱“意外”。重慶某知名連鎖批發公司總經理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如今,這個品牌在本地已是個負值,多數同行不敢接標。”
回放:往昔十年輝煌,今朝負債累累
時珍閣曾是重慶大型的民營醫藥企業。自1988年創建品牌后,其一路快速發展,且早在2002年,因其年銷售額過2億元而躋身全國藥品零售前20強。此后,時珍閣更是“圈地”、“投資”并舉,且做起了“副業”。不僅低價拿下重慶某中藥廠,還投資過億元興建被稱為重慶最大最先進的醫藥物流中心,且又以時珍閣命名開設一家民營醫院。
然后,十年的快速發展,也讓時珍閣負債累累。四處投資的時珍閣開始了賤賣的命運:2005年遭遇銀行收緊貸款,上千家供貨商一度“逼宮”;旗下的數家直營店全部出讓,目前僅存36家尚在經營的加盟店。雖其凈資產1300多萬元,但絕大部分屬于應收賬款、長期投資等項目,流動資金僅有1.9萬余元。據記者了解,去年時珍閣為重慶崎嶺醫藥有限責任公司提供了3154萬元的擔保借款,此外曾向交通銀行貸款1900余萬元,目前負債高達4600余萬元。難怪拍賣現場,出現了連續叫價后扔無人接招的場面。
究原:降價競爭白熱,不可三心二意
如今,藥店圈里仍不乏熱衷擴張或多種投資經營的零售終端身影,此時的“時珍閣拍賣事件”自然引起了業界一番不小的爭論。一位曾對時珍閣企業文化大加贊賞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其今日的落敗是重慶當地醫藥行業競爭過于激烈導致的。對此,重慶醫藥商會會長唐良平也贊同。他認為,瘋狂打價格戰,讓利潤不斷下滑,是民營藥房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他說:“殺敵三千,自殘八百,怎能不敗?因為價格戰越陷越深,只能導致更多的藥企陷入惡性循環,最終讓整個重慶醫藥行業走入一蹶不振的泥潭。”上海流通經濟研究所醫藥流通研究中心主任代航告訴記者,時珍閣的過度擴張也使其陷入敗局。他認為,藥店若向多元化、物流、配送等方向發展,其戰略投資要與發展規模相匹配。重慶醫藥物流向來發達,且和平、桐君閣都有自己的大型物流中心,作為一個民營藥房,新建的物流難免會與國家企業相比有實力不濟的原因。因此時珍閣的物流中心有60%多是閑置的,這種投資就很有風險,甚至會拖累零售主營業務。而且,代航也提出,零售連鎖的專業管理人才尤為重要。企業最高領導者可以是個戰略管理者,使企業向多元化發展,但下面的零售、醫院、物流等均要有專業人才管理,只有在不同部門建立一個核心的管理團隊,才有可能支撐多元化的可持續性發展。
重慶某知名連鎖批發公司總經理黃先生也有同感。他認為,時珍閣從一開始就沒有專心做零售品牌經營,采取貼牌方式擴張門店,最鼎盛時,旗下擁有四五百家門店,如今則關的關、賣的賣。“沒有做好管理就為失敗埋下了伏筆。”他還表示,作為民營藥房,時珍閣不顧自身資金實力,涉入醫藥物流、藥品制造等領域,盲目投資導致藥房資金鏈吃緊則是失敗的直接原因。黃先生說:“市場競爭如此激烈,企業不能把太多希望放在投機取巧、資本運作擴張上,一旦資金跟不上,只能關門。”品牌建設并非一朝一夕,在微利的今天,資本性的擴張遠沒有經營性擴張來得穩健。代航提醒零售終端“投資應謹慎,不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另外,在品牌建設的過程中,無視品牌的核心競爭力、沒有扎扎實實做好連鎖的規模經營,無疑是對零售品牌致命的打擊。
文章由(lisong)網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