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最忌打官司。但對于企業,很多官司與其說是法律問題,不如說是管理問題的總爆發。從本期起,我們將陸續將眾多真實而不同類型的企業官司呈現出來,讓更多企業管理者在觸目驚心中,思考自己該如何防患未然。
而這一堪稱“中國餐飲賠償第一案”的故事里,究竟暴露出了民營企業怎樣的管理盲點?
人物:曾海明——四川長富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用人開明,任人唯賢。但卻沒有想到,精心培養的人才反而給他上演了一場現代版的“逼宮”事件。
人物:吳 林——兩三年內,從一名普通廚師飛黃騰達到技術總監,高居萬人之上,與老板稱兄道弟。可是,最后卻要面臨巨額賠償,還背上了忘恩負義的罵名。
所有廚師哪兒去了?
譚氏官府菜是由清末民初的官宦譚宗浚父子創建,至今已有百年歷史。1999年曾海明將其引入四川, 隨后迅速擴張。2002年元月成功登陸上海餐飲,其制作的鮑魚、魚翅等菜品,被挑剔的上海食客譽為“上海第一貴”。現在譚氏官府菜已經在北京、重慶、成都等地擁有眾多分店。
而位于成都最繁華地段的,是譚氏官府菜的旗艦店。這天中午,餐廳負責人廖經理上班后,卻發現后廚一個廚師都沒有!直到上午11點,廖經理給每個廚師打電話都打不通.她很著急,于是派人到廚師宿舍去找。與此同時,客人開始陸陸續續光臨。“我們都不敢去跟客人推薦我們的特色菜,一些普通菜品就讓廚工來做。我們當時挺緊張的。”廖經理至今噓唏后怕。
中午12點,依然一無所獲,廚師們仿佛集體蒸發了。廖經理馬上向董事長曾海明報告。幾乎在同一時間,曾海明接到了來自成都、重慶、上海、北京四家分店的告急電話,內容都是廚師不知去向!總計達33名。
這些廚師個個掌握著譚氏官府菜的核心技術,他們突然失蹤,足以使整個公司經營陷于癱瘓,甚至關門!
曾海明顧不得追查廚師集體失蹤的原因,因為最主要的還是要把眼前的危機渡過去:晚上如果不能找到三十多名廚師,那么譚氏官府菜將在這天名譽掃地。此時,留給曾海明的時間也只有不足6個小時。
曾海明:“我當時馬上就給全國各地我的朋友打電話,叫他們支援。”終于,曾海明從全國臨時調集了三十幾名廚師,當天下午不惜血本地乘坐飛機奔赴各家分店救急。
究竟是誰在指使?
一場足以使譚氏官府菜遭受滅頂之災的危機總算是過去了。可是曾海明,卻并沒有感到絲毫的輕松。四家連鎖餐廳分布在四個城市,可幾十名廚師卻怎么會如此一致地集體失蹤!這些廚師為什么欲置公司于死地?
緩過手的曾海明馬上著手調查。調查過程中,成都分店的一名廚師回憶說,在廚師出走事件發生之前十天左右,吳林的人曾經找過他:“他說,我如果跟著他干的話,一個月掙八千、一萬是很容易的事,我覺得他的意思就是要我離開譚氏官府菜。”這名廚師的話,證實了廚師集體出走絕不是巧合,而是受到了一個叫吳林的人的策劃和指使。
那么,吳林是誰?他怎么就能讓30幾名廚師同時離開呢?
吳林是在1999年進入譚氏官府菜,在短短的三年里,從廚師干到了廚師長、技術顧問,且年薪拿到了30萬。而他主管的就是各個分店廚師的選拔和任用。
確定吳林是主謀后,曾海明掩飾不住內心的悲憤和傷心:“從走路上班到開寶馬上班,從住集體宿舍到擁有自己200平米的住房,這個變化也就短短兩三年,他怎么能做出這種事來!”在譚氏官府菜里,大家對吳林此舉也非常不解。因為,吳林和曾海明的關系相當不一般。
一位廚師回憶:“老板對他非常地好,超過了公司里的所有人。好到跟兄弟一樣。”一個普通的廚師能和董事長稱兄道弟,曾海明覺得自己對吳林不薄,可為什么偏是他要置公司于死地?就在他打算去找吳林認真談談時,吳林也突然離開了譚氏官府菜,到了南京一家五星級酒店,擔任餐飲服務的技術總監。而吳林一口否認廚師出走事件是自己策劃的。
對于吳林的辯解,曾海明只用一個無法解釋的細節來證明吳林在撒謊:“為什么這些離職的廚師會這么短的時間就和吳林在一起了呢?”
為什么“恩將仇報”?
這時問題的關鍵,已不在于是不是吳林做的,而是吳林為什么要這樣做,為什么“恩將仇報”?
吳林原來只是一個小小的廚師,在曾海明的培養下,不但成為了國內著名的廚師,而且在公司里是“一人之下,眾人之上”。這可謂是知遇之恩。而這恩從何來?
1999年,四川長富集團將譚氏官府菜從北京引入成都。開業之初,由于菜品缺乏特色,餐館經營并不理想。吳林就是在這時,進入譚氏官府菜的。很快,吳林從眾多廚師當中脫穎而出。由他研制開發的幾個菜肴品種在國內頻頻獲獎。在給譚氏菜館帶來榮譽的同時,也帶來了豐厚的營業額。一年之后,吳林被任命為譚氏官府菜的行政總廚。
吳林回憶說:“做了行政總廚的第一個月,我就給它推出一個鮑魚美食月。當月我們就賣了七百八九十只,一個月賣了它一年多的總和!”
隨著工作能力和工作業績的不斷展現,吳林已經成為公司不可或缺的人才。作為老板,曾海明對吳林也越來越器重。2003年,吳林被任命為公司的技術顧問,在公司內部地位僅次于曾海明。在得到豐厚待遇的同時,他與老板曾海明的私人感情,也到了彼此稱兄道弟、無話不談的程度。
就在此時,裂痕漸漸顯現。
走上管理崗位的吳林,主要負責譚氏官府菜各個分店廚師的選拔和任用。而在這方面,吳林有自己獨特的方式,大部分新來的廚師他都收為徒弟。于是,在短短的兩年之內,各個分店的絕大部分廚師,都尊稱他為師父。可是時間一長,他這種方式不免招來了公司內部其他人的反對。吳林說:“當時集團內部就有一些人說閑話,說吳林的權力太大了,要是這樣發展下去,他總有一天要控制公司的。”
公司內部的議論很快傳到了曾海明的耳朵里,但是他當時并不以為然,因為在餐飲界這種師徒相稱也很正常。直到后來有一天……他到一家餐廳去視察工作,他對廚師制作菜品提出了調整意見。讓他沒有想到的是,卻遭到廚師拒絕。而拒絕的理由竟然是沒有得到吳林的批準!
在曾海明看來,這豈不是“在他們心目中就只有師傅了,沒有公司了!”而吳林卻不以為然:“技術上我是權威的,是絕對要聽我的。”發生這次事件之后,曾海明找到吳林,希望改變公司目前這種現狀,結果兩人因此發生了激烈的爭執。
曾海明認為:“你培養他們是在公司的指導下培養的,是公司授權你,而不是你私搞師徒關系的地方。他們都是公司員工啊,來了以后不能成你‘吳家軍’啊!現在變成了我們出錢你在養自己的軍隊了,你想干什么?”
而吳林堅稱曾證明純屬于外行操作,是不懂行才這樣指責,而師徒關系是一種對手藝、對傳統的尊重:“這是我們業內的事情,是我們必須遵守的一種優良習慣。”在吳林看來,餐飲界里徒弟聽師父的是天經地義的!
但是,曾海明要用現代化的管理制度管理企業,他不能允許有人以傳統的師徒名義,在企業中形成小的利益集團。當吳林態度強硬后,曾海明又采取了一個新的舉措。
吳林回憶說:“他找了兩批人來,就跟我談。比如說,這一個廚房目前都是我培養出來的,那么他想把他們打亂,把這兩批人也放進去,做同樣的事情。”曾海明的廚師調整計劃,遭到了以吳林為首的廚師團隊的堅決抵制。吳林說:“我們當時那幾個店的廚師長也很生氣,就給我打電話說不干了。”為了阻止廚師調整計劃,吳林和曾海明發生了前所未有過的沖突。
這一次爭吵,讓曾海明和吳林之間的裂痕公開化,同時也促使曾海明下定決心削減吳林的權力。吳林說:“各分店廚房里面人員的調配,過去是我的職權范圍。最后呢,他自己來,他找別人去做,不讓我介入了。”
吳林的職權剛被削減,曾海明馬上召開會議,宣布對國內各個分店的廚師長進行大調整,其中原來的絕大部分廚師長被換了下來。而也就在這一天,發生了篇首的廚師集體出走事件。
曾海明認定:“吳林是想通過這種方式來脅持公司,就是‘我要公司的一半’。當然他沒想到,我們當天就把這個事解決掉了。”
250萬,罰在了誰心上?
在事發后的第二天,吳林選擇了離開,也希望一走了之。但是讓吳林萬萬沒有想到是,他剛離開不久,譚氏官府菜突然向成都市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出申請,要求吳林支付違約金250萬元。
曾海明說:“我們跟他有個《聘用協議》,這里面寫得很清楚,不履行合約的話要承擔500萬損失的。”這個《聘用協議》里,聘用吳林為譚氏官府菜顧問和長富集團副總經理,聘期為10年。雙方約定聘期內吳林不得無故離職,否則承擔500萬元經濟損失。“董事會一致要求要賠500萬,其實后來我在董事會上說:算了,目的還是要對這種行為做一種懲罰。所以我們就減到250萬。”
不久,法院做出終審判決:吳林一次性支付譚氏官府菜違約金250萬元。但是此刻,誰心頭最苦澀?是接罰單的吳林,還是開罰單的曾海明?這張罰單,究竟“罰”向了誰?
專家點評:民企老板的兩大“人事”誤區
這場被稱為“中國餐飲第一案”的官司,可以引起我們對當前民營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問題的高度警醒。
從案情的表面來看,這是一場由“忘恩負義”者發動,由法院最終“伸張正義”的人事糾紛官司。但是,如果從案情的結果分析,無論是董事長曾海明,還是技術總監吳林;無論是集團董事會還是集體失蹤的33名廚師長,官司打完了,大家都憤憤然,大家都成了受害者。
問題到底出在哪兒呢?筆者認為:關鍵不是個人的道德品質出了問題,真正起主導作用的是管理理念和管理技術的不當。其暴露的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弊端至少有兩個層面:
角色轉換不及時
曾海明既然盡心竭力地培養了吳林這個技術骨干,傾注了感情,給足了利益,就要反思:為什么最終沒有換來吳林的忠誠呢?
首先,曾犯了組織建設的大忌。老板應使企業所有雇員都“可替代”,絕不允許任何雇員有機會壟斷資源而變為不可替代的“大腕”。
其次,一旦當某雇員已經成為不可替代的“大腕”時,就必須為企業利益計,毫不猶豫地承認其智力也是資本,給他與其智力資本相稱的、參與資本分紅的機會和權利。這個舉措越及時,越得體,企業的利益越有保證。不做這個必要的企業角色轉換,后患無窮。
處理矛盾不謹慎
當企業出現了內部管理危機,需要做大面積、人事調整的時候,一定不能簡單從事,一味強調股東的利益,過分相信自己的能量。相反,一定要站在雇員立場上做換位思考:雇員的利益何在?員工會做何反應?否則,必然激化矛盾,沖擊企業的正常運作。比如:這次官司企業雖然打贏了,賠償支付了,但組織元氣大傷,技術流失,得不償失呀!
企業的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活動,自有它的技術系統,絕不能依著情緒率性處理,順著感覺隨意行事。不然,出了問題我們都不知道原因在哪兒,吃了苦頭還“濤聲依舊”!知其錯,還要知其所以錯,是知也。
文章由(lisong)網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