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華講特許經營】模仿或對標的偏斜是很多本土連鎖經營企業失敗之根源
時間:[2021-07-01]????來 源:未知???? 作 者:特許經營第一網??點擊:
在特許經營和連鎖經營領域,包括絕大部分所謂的頭部企業在內的中國的很多本土企業一直在自以為是地、一廂情愿地模仿、對標麥肯星7沃等世界級大品牌,比如聲稱要做“中國的星巴克”“中國的麥當勞”“中國的沃爾瑪”“中國的優衣庫”等等,然而一個血淋淋的現實是,他們的大部分只模仿和對標了大品牌的店數即規模(比如在他們對外的宣傳中,最常見的就是不斷地鼓吹又開了多少家店、“萬店工程”“千城萬店”等,而這些店中的多少比例是真正盈利的店卻鮮少提及或不敢提及),少數模仿和對標了大品牌的營收(但他們卻極少告訴人們一個殘酷的真相,比如他們的10家店的利潤才能或依舊不能抵得上大品牌的1家店),然而在國際化、公益、可持續發展、環保、質量、科技與創新、社會責任等對于人類、國家、民族、社區、公民等更為重要的方面,本土企業們卻很少實打實地模仿和對標。
在特許經營與連鎖經營領域,按照評價企業優劣和是否值得加盟的“維華加盟指數”的法、商、德、情四大指標來衡量,在本土企業的模仿、對標的內容中,“商”的成分占了大多數,“法”“德”“情”的成分相對淡薄的多。比如號稱對標或甚至干掉星巴克的幾個本土牌子,有的因為違法財務造假而臭名昭著到幾乎毀了整個中國人的美股資本市場,有的在腥臭資本的司馬昭之心的強推下帶著血地即使虧損也要努力上市去割韭菜,結果呢?前者被起訴并面臨牢獄之刑、后者上市首日即破發。
或者換句話說,本土企業的模仿、對標的內容多側重于“商”,實際上可能更多的是“商”中的連鎖店的規模或赤裸裸的盟主而非加盟商的營收,而不是“商”中的產品質量、單店坪效、體系健全、標準化、供應鏈、對加盟商和消費者的“double”服務意識、加盟店成功率等。
那或許有人會問,我如果模仿、對標或者刻意地去修煉“法”“德”“情”這些,對“商”能有幫助嗎?或者更直白地講,能賺到錢嗎?
答案絕對是肯定的。原因非常簡單:
“法”不修煉,一旦出事,你所有的努力都可能付諸東流,你還可能成為階下之囚,紅高粱、國美、某造假咖啡連鎖之類的例子已經不少了。
“德”不修煉,企業一定是始興而終衰,比如那些用回收油的火鍋連鎖、教師傷害孩子的幼教類連鎖、疫情期間黑價銷售口罩的藥店連鎖、因為顧客差評就公布顧客私人信息的某酒店連鎖等的例子。
“情”不修煉,必是眾叛親離,比如在疫情期間兇狠漲價到一小碗米飯7元、一片蔬菜1.5元的報復性漲價的餐飲連鎖就是如此。你不T恤百姓之疫情減收之苦,你就不會得到百姓的擁護;比如只是因為消費者對你的包子吐槽了一下就惱怒到報警的狗不理,最后的結果是大家都知道的了:退市、關店。
相反,如果你的企業嚴格守法、注重品德、講究人情,那么,你的企業一定會人才紛紛投奔、消費者鼎力支持、供應商爭相合作、政府特別關照,如此,企業豈能不賺大錢呢?譚木匠的大量雇傭殘疾人、李寧的國潮風等,都是典型的修煉“法”“德”“情”而取得成功的典型案例。
為賺錢而賺錢者,只能賺小錢、短期的錢;而以法、德、情賺錢者,才能賺大錢、長期的錢。
所以,模仿、對標的內容偏斜或許正是很多本土連鎖經營企業曇花一現的最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