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2年3月,包括餐飲、服裝、美妝、潮玩、商超等在內的多行業、多家、國內外的特許經營與連鎖經營的上市企業、準上市企業或行業巨頭們陸續發布年度財報,其中透露的幾點的商業模式和企業運營等新動向或趨勢值得高度關注:
1、傳統的線下實體連鎖覺醒并穩步超越。
在積極擁抱線上以及線上紅利收縮的內外改變之下,比如零售界的沃爾瑪、美妝界的屈臣氏、多品牌服裝代表安踏、單品牌代表李寧、珠寶界的周大福、快餐界的麥當勞等無論在線上還是線下都有卓越的表現,在營收和利潤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老品牌煥發新活力的勢頭非常明顯。
相反,多家聲稱互聯網基因、互聯網思維的新消費品牌或網紅品牌則繼續、持續性虧損和股價斷崖下跌。為挽回頹勢,一些企業甚至不惜以假降價、實減料的自損品牌和商譽式噱頭從高端定位下沉到中低端市場。
2、線上投入的增加結果往往是增收不增利。
對線上的大幅投入成為共識。
然而,線上投入的結果基本都是營收增加但利潤下降,主要原因是線上的電商促銷費用、平臺抽成、獲客成本等費用過高,所以導致在線上投入的企業的利潤反而下降,甚至賠錢賺吆喝。
通常,對于很多零售企業而言,與線上比較起來,線下的零售毛利明顯更高。
3、“大特許”的商業模式全面普及。
“大特許”模式幾乎成為每家企業的選擇:以麥當勞、肯德基等景點傳統的商業模式或整店復制的特許經營為主線,覆蓋線上線下盡可能多的渠道,融合經銷、代理等老模式和“兩社”等盡可能多的新模式,前臺、中臺和后臺均大量采用現代科技,深度運用以李維華的中國特許經營思想為基礎的現代特許經營學理論。
單方面固執于直營、互聯網、實體店、自我資金而輕視加盟、線下、電商、外在資本或反之的企業越來越少。
4、單店形態全面化。
獨立店、店中店、專柜等形式都有涉及。
5、單店面積兩極分化。
一方面,比如一眾茶飲咖啡品牌開始熱衷于開設小店或甚至只做更輕更小的GO店;另一方面,李寧等服裝品牌則熱衷于高效的大店。
啞鈴式的店面分布成為主流。
6、“兩權分離”的單店模式成為主流。
隨著單店的投資方、運營方的多樣性和靈活性,李維華的“兩權(產權、運營權)分離,三權(產權、運營權、分利權)組合”下的至少16種單店模式被廣泛采用,各種組合形態的單店都有出現,包括純直營店、純加盟店、合作加盟店、托管店、聯營店、投資理財店等,愚蠢且狹隘的所謂直營、加盟“雙軌制”成為歷史性最大笑話之一。
7、外賣的競爭焦點之一為時間。
很多企業提出了1小時和半小時送達的外賣服務。
“誰更快”的比拼將大大提升和優化顧客的EI(時代識別,李維華的8個單店識別即8I之一)體驗,成為宅腐經濟下的企業核心競爭力之一,但這對企業的實體網絡密度、外送體系、人員素質、外送裝備等的完善度要求較高。
8、研發與科技真正被企業重視起來。
研發與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意識終于開始落到很多企業的實際行動之中,典型的表現之一就是企業們的研發占比、專利數量、原創性技術等普遍提升。
9、社會公益意識上升。
正如同衡量特許經營與連鎖經營唯一的全面性指標即維華加盟指數(WFI)所提出的“法、商、德、情”中的“德”所指的那樣,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在財報里大篇幅地描述自己的公益“業績”,比如給災區捐款、對可持續發展的貢獻、采用的減碳手段、對于社區的貢獻、消防等主題店增多等。
10、市場細分度增加。
比如零食領域,專門針對茶歇、孕婦、兒童、健身和甚至糖尿病等人群的產品和品牌紛紛涌現;比如運動服飾領域,專門針對跑步、滑雪、籃球、羽毛球、登山等的細分化產品和品牌紛紛涌現。
細分領域的競爭漸趨白熱化,競爭賽道從原先的大動脈逐漸分化為毛細血管。
11、上新頻率和數量明顯增加
有些品牌的上新頻率和數量甚至可以達到每天1個或以上。
顛覆性創新或革命已經落伍、成本收益不劃算、滿足市場需求過度超前等,小改小造的微創新、小創新、輕創新更為普遍。
12、復購比拉新更重要。
比如在對員工、單店、渠道等的考核中,對于顧客的復購率或留客率的考核權重開始大于拉新顧客的考核權重。
留住顧客比營銷新顧客更為被重視,這不只是因為老顧客的復購率是現實的現金流問題,還有現在的消費群,比如Z世代們對于品牌的忠誠度減弱、可選擇性變多、顧客會員的拼搶熱度增加、供給側大于需求側、二選一的壟斷模式被管制等原因導致。
13、“兩社”渠道或模式大幅增長。
“兩社”指的是線上的社交(與直播)電商,以及線下的興盛優選、美團、橙心優選等平臺的社區團購。
14、新型商業模式或玩法愈發普及。
比如聯名、周邊、盲盒、種草、直播、虛擬人、元宇宙、NFT、DTC、私域運營、APP、小程序、兩社、IP打造與特許、快閃店、主題店、限定、三國(國風、國潮、國貨)等新型商業模式或玩法被越來越多的企業采用。
15、“功效”型產品和服務更受歡迎。
比如服裝界更強調面料的防紫外線、透氣、吸汗、抑菌、涼爽、保暖、防風、防雨、防切割等“功效”,比如餐飲食品界更強調具有更低的糖、脂、卡、鹽等健康、營養“功效”,等等。
“功效”或實用型的消費者訴求對企業的科技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6、會員爭奪白熱化。
幾乎每個企業都在可以強調自己的會員數量以及對于會員營銷的重視。
可以預見的是,在未來,會員的數量和質量必將成為企業之間競爭的最白熱化陣地和企業的最大資產之一。
17、多品牌化。
不管是為了原有品牌老化之后找尋第二、三或n個增長曲線,還是為了探索新的領域、規避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的風險等原因,多品牌化已經成為一個主流趨勢,而且除了李寧之類的個別公司,絕大多數的公司的多元化品牌都是另起新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