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的被一些媒體唱衰和安踏的突飛猛進相比,原因固然有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之一在于品牌戰略的差異上。
走高端路線本身不是錯誤,但李寧在包括 Kappa、 Lotto、樂途、凱盛(Kason)、艾高(Aigle)等在內的多次多品牌的嘗試失敗之后,可能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心理陰影所致,到目前為止,李寧都在多數時候堅持用同一個品牌的延伸或其公開宣稱的“單品牌”戰略。實際上,不管是中國李寧,還是李寧1990等,都讓人一看就知道是李寧這個單一品牌。如此,花了8000元買了李寧1990的消費者會發現,自己想要借助品牌凸顯圈層不同的明著或潛意識里的試圖失敗了,因為拋開產品本身真正的材料、工藝等可能存在的差距不談,并不是很多人都知道其和幾百元買的普通李寧的差別,所以,李寧的高端品牌銷量一直不好,根源在這里。
形象、材質、價格等都可以改變,唯獨市場認知和消費者心智,很難改變。這就如同即便有人買了和瑞幸、庫迪同樣價格的打折后的星巴克,消費者也會認為自己是小資情調而不是喝了咖啡味飲料的那一群可能在實際上并不真正了解咖啡的人。
然而,安踏卻走了另外的道路,比如其剛剛在紐約上市的亞瑪芬旗下的始祖鳥,沒有人不知道其背后價格所顯示的圈層,也當然沒有人會把它同幾百元的安踏品牌相提并論,因為,他們過去不是一個品牌,現在和未來依然不是一個品牌。
這種品牌背后的圈層區分意識會大大影響消費者的購買,對于高端商品和服務尤為如此,因為他們強調小眾,其實就是強調圈層,比如Lululemon、被傳說“丑”的洞洞鞋等就是典型的此招運用熟練者們。
這也正是派克筆推出普羅大眾的筆之后,品牌直線下降的根源,以及即便是在疫情期間以及現在的經濟弱恢復時代,LVMH之類奢侈品依舊逆勢漲價的原因。品牌背后的價格是區隔圈層的關鍵要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