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被曝出謀劃整體上市的沙縣小吃一時間招致眾多質疑。有分析認為,沙縣小吃業要朝產業化、規模化的方向發展,必須發展連鎖快餐的經營模式。但是一些小吃經營者和行業專家表示并不看好
近日,源自福建的“沙縣小吃”正在謀取整體上市。
遍布國內的“沙縣小吃”正以驚人的速度及規模加快全國擴張,除了借助當地縣政府的推動,進入北、上、廣等大中城市,去年以來連續登陸中國臺灣、中國澳門等地區,甚至還在日本、新加坡、美國等國家落戶。
據沙縣當地統計,目前全縣外出經營小吃人員達5萬余人,年營業額、經營純收入分別突破30億元、6億元,在當地每10個農村勞動力中,就有7個在做小吃。早在1998年,當地已成立了“小吃辦”,為推廣沙縣小吃,縣政府先后組織到上海、杭州等各地開推介會,2004年沙縣小吃打入上海市場時,業主開一家店,縣政府補貼1000元;2007年,沙縣小吃打入北京市場,前100家店,沙縣政府每家補貼3000元。
據沙縣小吃辦主任鄭興景介紹,沙縣目前已成立了“小吃集團公司”,準備整合小吃業主入股,走連鎖經營的路子;縣委提出了沙縣小吃發展目標:“保牌、提質、連鎖、上市”。
福建沙縣的本地人或許也沒想到“上市”會和“沙縣小吃”連在一起,成為當下的熱門話題。究竟是哪門子的風把沙縣小吃刮到上市的門檻里?
創業為躲債?
回想沙縣人的創業史,很多早起經營者都會將當年的創業歸咎于“逃債”。在當時,做小吃只是沙縣人討生活的無奈選擇。
一位經營者告訴記者,沙縣小吃能有今天的規模都源自于沙縣當地經濟情況不好,許多人欠下一身債務,只能舉家外出謀生。
如今在國內擁有近200家沙縣小吃店的經營者鄧世奇,是福建沙縣小吃的領軍人物之一,也是沙縣小吃初創群體中的一個。在他開設沙縣小吃之初,也同樣是為了“躲債”。他的創業史,在早期沙縣小吃創業者中頗具代表性。
20年前,鄧世奇為了躲債離開了沙縣,在廈門支起小攤,在小黑板上寫下“沙縣小吃”。那時候,他的店只賣三樣東西:扁肉(餛飩)、拌面、茶葉蛋。扁肉一塊一碗,拌面五毛。
鄧世奇的第一家小吃店開得不順利,還賠上了押金。房東把房子轉租的那天,他和妻子原冬英蹲在店門口,抱頭痛哭。
“我們都想去跳海了,但想想還有孩子。”鄧世奇說,那之后兩人在馬路邊架起鍋灶,從天黑干到天亮。這樣干了兩個多月,鄧世奇在廈門湖里區挑了間12平方米的店,掛上了“沙縣原家小吃”的招牌。地方選對了,“頭一天賣了158塊錢,第二天188塊錢。當時一個月能賺上千元。”鄧世奇說。
鄧世奇回憶,當時也不辦理證照,開小吃店的門檻極低,“工商局抓到只罰款500元,并不妨礙經營。”他的小吃店,日營業額很快突破千元。
那個時期,沙縣人的小吃生意紅火。做小吃賺錢快的信息,一傳十,十傳百,更多的沙縣人背起鴛鴦鍋拎著木槌,奔向城市。來自沙縣小吃辦的數據,到1994年,廈門有900多家沙縣小吃,福州2000多家。到1997年時,在外經營小吃的沙縣人上萬。
如今,沙縣小吃也從當年“老四樣”,扁肉、拌面、燉罐、蒸餃,發展到200多個品種。不過沙縣人店里最常做的,“老四樣”,是20年前“跑路”的沙縣人用來討生活的。有了制作工具木槌(做扁肉)、鴛鴦鍋(做面),撐個棚子,就能開店了。
年創40億
現在,在每個城市的大街小巷里,最常見的小吃店,莫過于兩種:成都小吃和沙縣小吃。“有城市的地方,就有沙縣小吃”,用這句話用來形容這幾年“爆炸式增長”的沙縣小吃一點都不為過。
據介紹,在沙縣每10個農村勞動力中,就有7個在做小吃。截至去年,在外從事小吃業的有近2萬戶,5.5萬多人,約占全縣總人口的22%和農村勞動力的60%。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沙縣小吃業主逐漸完成了資本原始積累,沙縣也因為小吃而改變。有的業主賺到第一桶金后,投資房產或者創辦企業。小吃業的發展,還帶動了調料、桌椅、物流等相關產業發展。
在福州經營沙縣小吃的謝先生告訴記者,這幾年沙縣小吃通過在一線城市布點,脫離以往單純依賴福州、廈門兩個城市開店的局限性,在經營業績上取得了較大突破。
謝先生說,最近幾年,原本在福州經營沙縣小吃的大量轉移到上海、廣州、北京、杭州等地,主要原因是同樣的拌面、扁肉,在一線城市每碗可以賣到3元,甚至5元,而在福州只能賣到2元。
看上去低廉的價格卻給沙縣人帶來了豐厚的收入。有人算了一筆賬,開一個60平方米以下的店面,算上每月租金、物料成本、員工工資、水電費和稅費合計成本大約2萬元。只要選準位置,每天接待130人,每人消費10元,月營業額大約4萬。如果是100平方米以上的店面,能達到月純利5萬元。
據沙縣小吃辦統計,目前沙縣小吃產業年營業額已超過40億元,小吃行業收入占據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0%以上。
誰都能用的“土品牌”
但是快速發展的背后,也確實存在隱憂。
經濟學博士馬紅漫認為,每個店鋪老板免費使用著統一品牌帶來的益處。個體戶也通過自己的努力為這一品牌擴大社會影響,但是這樣的經營模式其實脆弱不堪。
更重要的是,市場收益和風險永遠是對等的,免費使用品牌產權同樣也會有成本開支。由于單個店鋪的管控完全自主化,缺乏行業統一標準和管理,一旦有個別店鋪無法保證生產質量,就會給沙縣小吃整個品牌帶來傷害。
在2005年,福州爆出沙縣小吃餛飩餡摻入硼砂事件。2009年,廣州、西安再次爆出硼砂事件。傳統工藝制作的扁肉,是用木棒不停敲打肉,直到成泥,敲打過程中加入適量堿,讓肉膨脹。在硼砂事件中,一些小吃業主圖省事,用機器將肉絞爛,摻入硼砂。硼砂毒性很大,嚴禁在食品中添加。
硼砂系列事件,對沙縣小吃業打擊巨大,在福建、廣東一帶,不少店生意一落千丈,被迫關停。深圳硼砂事件,幾乎讓整個沙縣小吃在深圳全軍覆沒。
另外,被譽為小吃大師、沙縣小吃第一人的樂相森介紹說,如今,“打假”也是沙縣政府最重視、最頭痛的一件事。目前至少30%的沙縣小吃不是沙縣人開的。現在沙縣附近的將樂、南平、順昌等縣,甚至是福建省以外的人也都在掛沙縣小吃的招牌。
樂相森說,沙縣小吃同業公會在1998年注冊了商標,不過只是一個圖形,“沙縣小吃”因為涉及地名,一直沒有獲得審批。即便得到審批,按照《商標法實施條例》規定,商標中含有地名,注冊商標專用權人無權禁止他人正當使用。
另外,很多外地人開的沙縣小吃店,并不使用同業公會的商標圖形,大多數沙縣小吃業主也不使用。這種情況下,打假很難。
上市之路有多遠
在近日,被曝出謀劃整體上市的沙縣小吃一時間招致眾多質疑。剛剛走過創業期的沙縣小吃距離整體上市究竟還有多少路要走?
有分析認為,沙縣小吃業要朝產業化、規模化的方向發展,必須發展連鎖快餐的經營模式。但是一些小吃經營者和行業專家表示并不看好。深圳紅寶路上的一家沙縣小吃老板張先生告訴記者,在深圳幾乎是每二三十米就有一家沙縣小吃,數量多,難以整合。
連鎖特許經營專家李維華透露,現在沙縣小吃中有兩種方式:一是沙縣本地人出來做,他們不用繳納連鎖加盟費用;還有一部分是沙縣以外的人在做,他們是通過加盟來獲得沙縣小吃的經營權。要想整合沙縣小吃,難度最大的是沙縣當地人這部分。
有投行人士表示,上市企業首先必須具備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合理清晰的股權關系及內部董事會、股東會和經營層之間的關系;而公司內部的標準化管理、制度流程和規范的要求更是嚴格,還必須有拿得出手的業績回報。就這些方面,沙縣小吃還有不小的差距。
即使是經營者,也對整體上市抱有不同看法。張先生告訴記者,沙縣小吃在國內數量眾多,難以整合。
“這么多家你說你憑什么來整合我們?你政府出馬還是私人?所以現在說如果要整合,那要不要給錢?然后你說你統一管理,不一定人家肯讓你管,而且很分散,像有的人白天不開專門開晚上。”張先生表示。
曾經為全聚德、湘鄂情、俏江南等餐飲企業做上市規劃的北大縱橫管理咨詢公司副總史俊認為,沙縣小吃距離上市實在太遙遠。
“首先是他們的法人治理結構、股權關系,以及董事會、股東會和經營層之間的關系尚不完善。其次整個公司平臺也需完善,沙縣小吃的資產所有的經營狀況都必須很明確。第三,公司內部的管理必須標準化,必須有相應的一些制度流程和規范。第四,必須有很好的業績回報和業績的相應的一些內容。”史俊表示,他認為,就這幾點而言,沙縣小吃還并不具備上市能力。
文章由(創業項目)網編輯整理
您的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