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清卿
“麥當勞”、“肯德基”等洋品牌走進中國那天起,特許經營的概念也悄然在國內開花,從最早的“麥肯姆”到后來的“掉渣王”、“席殊書屋”。一批批特許經營商折戟沉沙,轉眼,新的商家又重新上馬。在一片紅火的市場中,各種欺詐行為也層出不窮,行業的發展急需建立起規范的法律制度。2004年12月31日,商務部頒布了《商業特許經營管理辦法》,隨后在今年年初國務院新頒布了《商業特許經營管理條例》,正預示著特許經營在我國逐漸走向規范化。
“久治必亂,亂久必治”?
中國特許經營專家、中國政法大學特許經營研究中心主任李維華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用了“久治必亂,亂久必治”這八個字來隱喻了新法規的頒布。
李維華說,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流通是核心。特許經營則是流通領域的一個主要部分,特許經營對市場經濟的發展起著促進或阻礙的作用。我國的特許經營從開始發展到現在已經歷了二十多年的積累,從當時的鳳毛麟角發展到現在全球第一,速度增長之快出乎意料。
繁榮的背后往往暗藏危機,特許經營市場的不規范終于導致了1998-1999年的欺詐高潮,對國家和個人都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為了規范特許經營的發展,2004年12月31日,商務部頒布了《商業特許經營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在今年年初國務院令第485號頒布《商業特許經營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大大抬高了從事特許經營的門檻,對加盟連鎖中的欺詐行為進行重點防范,該《條例》將于今年5月1日起施行。隨后又相繼頒布了《商業特許經營信息披露管理辦法》、《商業特許經營備案管理辦法》兩條補充細則。
“從《辦法》到《規定》更多體現的是一種觀念的轉變,《規定》是我國出臺的第一部關于特許經營的行政法規,說明我國開始逐漸與國際接軌了,這也體現了國家對特許經營的認識加強了” 李維華說。
二十多年后的立法看起來似乎姍姍來遲,李維華介紹說在特許經營最成功的美國也是從萌芽走過混亂才取得今天的成績,而他們的立法也并不是一蹴而就。《條例》的頒布是中國在發展特許經營過程中摸索的結果,一些不規范的企業必將被淘汰,對規范的企業來說,《條例》將促進他們更健康地發展。而這些都是市場調節的必然結果。
《條例》仍欠缺可操作性?
李維華說此次《條例》的出臺并不是從實質上改變了《辦法》的內容,而是對《辦法》更細一步的說明。比如:規定特許人從事特許經營活動應擁有至少兩個直營店,并且經營時間超過一年以上;特許人必須提供企業住所、注冊資本額、經營范圍等具體情況;特許加盟前簽定的合同內容,在一定期限內投資者可單方解除合同;特許人的廣告中不得含有宣傳收益的內容;信息披露制度等等。在對特許人具體的處罰措施和力度上也都有了詳細說明。
“《條例》的進步性毋庸置疑,不僅在一定程度規范了特許人行為,也是和國際接軌的表現,然而不足的地方也存在。”
李維華認為《條例》側重于對特許人的監管卻忽略了對被特許人和第三方(如媒體、行業協會、企業咨詢顧問等)的監管,而實際上被特許人和第三方的欺詐也是大量存在的。“如果是特許人或第三方欺詐,那又該靠誰來監管呢?特許經營的環境是復雜的,并不是單純對一方限制就可以健康發展的”。
《條例》里面規定被特許人在特許經營合同訂立后一定期限內,可以單方解除合同,李維華也認為不夠合理,“這樣就給動機不純的加盟商提供了可乘之機,他們可以在刺探完商業機密后解除合同,這樣一來特許人的利益就得不到保障了。”
另外,有一些條款的設置模糊不清,比如其中的信息批露制度要求特許人對加盟商進行財務公開,卻不準許特許人宣傳特許經營活動的收益、《規定》中要求特許人提供市場計劃書,而具體內容卻沒有多加說明,何為計劃書,到底是單店的計劃書還是總店的計劃書?此外法規中的很多用詞顯得非常模糊,類似于“應當擁有成熟的經營模式”、特許人“應當及時通知被特許人”中的“成熟”、“及時”,這些無疑都是缺乏嚴格界定的。
作為特許人,北京友仁居餐飲企業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于曉武告訴記者,《條例》頒布后,他們就開始積極組織學習,“由于我們從一開始就是嚴格按照國家的規定進行,所以對我們來說并沒有太大影響”,可他也表示《條例》過于強調對特許人的監管。“如果出現加盟商的欺詐,政府或者行業是否也要給我們一些保障呢?” 于曉武說,“比如信息披露制度規定企業內部的信息公開,那我該怎么確保信息的對等性和商業上的保密性呢?”除此之外,于曉武認為法規的很多條款形同虛設,缺乏具體的操作指標,具體怎樣監督由誰監督這些問題都沒有一個明確的規定。
“對于究竟怎樣執行,具體能執行到什么程度,我們都會拭目以待 ” 于曉武說。
監管,一個也不能少!
“特許經營是把雙刃劍,” 李維華說,“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這是這個行業最顯著的特點。”
一個巴掌拍不響,同樣特許經營要發展,特許人、加盟商、第三方一個也不能少。此次的《條例》出臺抬高了特許經營的門檻,凈化了市場,讓一些不合格的企業自動淘汰出局,讓合格企業更健康地發展。“對于不合格的企業也不會一棒子打死,他們可能會尋求其他的方式,比如合資、直營等,市場會按自己的方式進行調整。” 李維華說。
據來自某機構的統計,截至2005年底,中國特許經營體系達到2320個,加盟店鋪總數超過16萬個,覆蓋洗衣、餐飲、服飾、超市等60多個行業領域,是目前世界上盟主最多的國家。“其實按我們國家人口基數平均,我們的盟主并不多,再加上行業的不規范,欺詐行為層出不窮,整體行業發展水平不高,造成了加盟商對特許人的不信任,對正常招募加盟帶來不利影響。”
“《條例》的出臺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恢復加盟商對特許人的信心,對我們這樣真正想去做好特許經營的企業來說,積極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于曉武肯定地告訴記者,他指出“政府立法的積極作用雖然明顯,可行業要發展,光有這些還遠遠不夠。”
此次《條例》把特許人作為一個強勢群體進行監管,“實際上并不是管好了特許人,行業就可以發展了” 李維華說“很多問題其實是加盟商自己的問題,目光短淺、聽信特許人的一面之詞而不愿意進行實地調查、過分依賴于特許人等等,如果加盟商不能正確認識特許經營,那么法律對特許人做再多制約,也是白費力氣”。
對于同一個疑問,于曉武也指出:很多加盟商,誤以為一交完加盟費,就萬事俱備,不去想怎么經營只等著鈔票從天而降,對后續要繳納的一些費用也采取完全敵意的態度。“如果他們自己認識錯誤,不僅不能掙錢,對特許人的品牌也會造成很大的損害。我們都不希望自己的加盟商賠錢,他們賠了錢,我們的日子能好過么? 特許人和加盟商其實更象是一家人”
于曉武認為,對于我們的國情來說,法律不可能一步到位。在這種情況下,做好自己應該做的是才是最重要的。“我們會建立起自己一套標準化的體系,謹慎地選擇加盟商,對他們要有嚴格審核的指標。另外會建立一體化的規章制度,分清權責,加強督導工作。盡可能地減少經營的風險,建立我們的品牌,才能更好地幫助替加盟商賺錢。同時也希望社會能給我們提供一個寬容寬松的環境”。
《市場觀察》廣告主
文章由(創業項目)網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