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道稱華堂商場位于三里屯世貿百貨的食品館將于12月19日正式關閉,今年11月,位于北京十里堡的華堂商場就被關閉。屆時華堂商場在北京的門店就只剩下豐臺北路店、亞運村店。
相較于其在成都的風生水起,華堂商場在北京發展一直水土不服。近兩年中,華堂先后關閉了望京店、北苑店、西直門店、右安門店和大興店。至于此次關閉的亞運村華堂食品館,華糖洋華堂商業有限公司財務本部直屬部長程寧表示,該店一直處在虧損狀態,食品館閉店主要由于租約到期和經營狀況不善造成。
但是在之前華堂十里堡關店時,程寧還曾告訴北京時間記者,雖然三里屯食品館處于虧損狀態,但是公司計劃在2017年扭虧為盈。然而并未等到2017年,三里屯食品館便宣布結束營業,這距離華堂北京首家門店十里堡店關閉才剛一個月的時間。
雖然面臨關店,三里屯食品館中仍然有不少顧客,商場內擺放的圣誕樹也很有節日氣氛,部分商品缺貨,打折力度也明顯加大,不少人都是“奔著折扣去的”。
據了解,食品館以經營高端精品食品為主。食品也一直被認為是華堂在京突圍的救命稻草,此前,伊藤洋華堂中國總代表、中國區總裁三枝富博就曾公開表示,未來將通過華堂在食品方面的優勢提升公司的地位和形象,并在2020年前在京開設10家食品館,還對現有門店中的食品部進行改造升級,但是結果卻不盡如人意。
據了解,華堂在京的店面中,三里屯食品館一直是經營狀況相對較好的,但也一直并未盈利,再加上三里屯地段租金本身就比較昂貴,此次世貿廣場·工三在從百貨到購物中心的轉型后,最終易主樂視,如果新業主漲租就會受到很大的打擊,長期虧損加上租金上漲,食品館關店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華堂視為秘密武器的食品館最終宣告關店,業內普遍認為,此次關店為華堂即將退出北京的重要信號。記者此前曾走訪華堂的幸存門店之一亞運村店,發現顧客主要集中在超市,樓上的百貨業態則數量寥寥。
記者發現,華堂商場中入駐的多為中低端品牌,其中女裝樓層lily、艾格等柜臺均標有打折字樣,尤其艾格和Honeys等品牌貨品堆積嚴重,折扣力度低至3折,款式也相對專柜較為老舊,雖然北京已經入冬,柜臺上依然掛著大批的夏裝。
在百貨方面,華堂似乎還停留在幾年前的經營觀念中。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華堂商場在北京僅有的用戶忠誠度都在超市業務上,但百貨上卻相對低端,在消費升級的大環境下,華堂自身沒有一個清晰的用戶畫像,自然無法精準的吸引消費群體增加客流量。
在總體虧損的情況下,百貨還要靠超市供養。程寧告訴記者,因為華堂商場并未分開測算超市和百貨業態,因此二者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傳統百貨模式低迷已經是不爭的事實,華堂的困境只是百貨業寒冬的冰山一角。同為“洋百貨”的百盛集團在2014年關閉東四環店后,如今其位于北三環的太陽宮店也遭到集團甩賣,其2013、2014和2015年凈利潤更是分別下跌58.4%、34%、174%。2015年百勝集團達到虧損1.83億元。在上?;春B芬倭⒘耸畮啄甑奶窖?6.400, -0.10, -1.54%)百貨也將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關閉。
但問題是,斷臂不一定能自救。眼下的百貨業,似乎仍沒有觸底。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涉足百貨業的57家上市公司,77%的公司營收下降,75%的公司凈利潤下降,67%的公司營收與凈利潤雙降。
連鎖專家李維華告訴北京時間記者,未來零售業很可能向“一大一小”兩極化方向發展。其中“大”指的是休閑娛樂消費一站式體驗的購物中心,“小”指的則是社區化便利店。中間規模的業態例如大型綜合超市則越來越面臨嚴峻的挑戰,這已經不僅僅是租金、人事費、電商分流等方面的壓力,更是業態轉型的壓力。
為何遲遲不做應變?詳情可點擊:華堂事件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