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3月麥當勞中國宣布計劃“引進戰略投資者”以來,特許經營權花落誰家一度引發外界猜測。受訪專家對中信集團接手麥當勞中國業務表達了樂觀,認為這將對麥當勞拓展中國市場起到關鍵作用,而麥當勞也將為中方企業帶來可觀的投資回報以及先進的管理運營、特許經營模式相關的經驗。
欲售20年特許經營權
“我們很快就會公布消息,目前相關工作還在進行當中,不方便透露細節。可以確認的是,我們在中國引進戰略投資者是以出售20年特許經營權的方式,在中國的這些門店麥當勞還是會繼續持有股份。”麥當勞中國公共關系副總裁許穎婷12月26日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
路透社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稱,麥當勞作出的保留少數股權的決定,令其把交易對價從先前預期的多達30億美元水平下調。
今年3月31日,麥當勞中國公開宣布計劃引進戰略投資者,以加大對未來發展的投資力度,提升企業競爭力。麥當勞中國首席執行官張家茵表示,未來引進的戰略投資者必須高度誠信、財務穩健,深入了解中國市場,并具備獨特業務模式和競爭優勢,共同推動麥當勞在中國快速發展。
自該計劃公布以來,外界對于潛在“中國合伙人”的猜測不斷,據稱多家投資基金與中國企業攜手提出了收購意向,此前傳言參與競標的有三胞集團與北京首旅集團、中國化工、三元食品等。日媒報道稱,由于金額等條件,最終中信集團聯盟贏得了獨家談判權。
對于中信集團領銜的財團成功接手麥當勞特許經營權的可能性,中國品牌研究院食品飲料行業研究員朱丹蓬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達了樂觀,并稱看好其前景。
朱丹蓬分析稱,收購麥當勞的特許經營權符合中信多元化、全方位、多行業的投資策略,麥當勞的門店銷售也能夠匹配中信對于投資回報率的要求;對于麥當勞而言,它在中國三四線市場網點的密集度還不夠,仍有巨大的潛力,但其作為一個美國公司未必能更好地滲透,擁有高層關系的中資企業來接手并拓展效果更佳。
“中信作為特大型國企,從資金實力到政府資源等方面都具有顯著優勢,它的入主對于麥當勞在中國的發展將起到重要作用。”他說。
中國政法大學特許經營研究中心主任李維華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麥當勞的區域加盟商將有機會學到麥當勞先進的管理運營經驗、標準化技術、特許經營模式,并獲得麥當勞在中國甚至全球的資源,對于特許經營權的購買方價值巨大。
他認為,接手之后的前景一方面取決于麥當勞總部對中國加盟商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取決于中方企業能否更好地應對挑戰,包括企業文化的融合、遵循總部的一致性以及標準化方面還將經歷磨合。
特許經營“更接地氣”
據了解,麥當勞在全球市場“加盟”是主流,每年特許經營費用對總利潤的貢獻超過兩成。目前麥當勞全球特許經營餐廳比例達80%以上,集團已提出將該比例提升至95%的目標,從去年開始一直對全球各市場的所有權結構進行評估,以減少直營店、發展特許加盟店。
在中國,麥當勞開放特許經營的步伐一直邁得很小,2008年才開始特許經營。有報道稱,截至2013年底,麥當勞中國只有46位被特許人,中國特許加盟餐廳比例約為12%。直到2014年,麥當勞中國才決定大規模提升特許經營權的占比,到2015年底時該比例提升至35%。
李維華指出,麥當勞進入中國二十多年以來加盟比例一直較小,是受中國法制不健全、投資人不成熟等各方面因素影響。事實上,對于麥當勞而言,加盟比直營能更低成本、更高效、更小風險地運營,以及更好地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麥當勞選擇今年出售中國的特許經營權,應該是出于自己的戰略需求,認為目前內外條件都相對成熟了,包括法律、政策等外部宏觀環境,以及內部統一性、標準化團隊和復制技術等。”他說。
在朱丹蓬看來,麥當勞放開加盟連鎖是水到渠成的,由于百盛中國單飛獨立的整體反應較好,也加快了麥當勞加盟連鎖的步伐,加盟之后麥當勞對于中國的市場和核心消費需求會貼得更緊。
不過,也有分析認為,中國餐飲市場的版圖已悄然改變,上世紀80年代后進入中國的麥當勞、肯德基等“洋快餐”已不再是“洋氣”的代名詞,“綠茶”等中餐時尚連鎖店以及百度外賣等本土外賣的崛起使其受到擠壓,出售中國業務是無奈之下的選擇。
“對于這個決定外界一直有一些誤讀,其實并不是因為在中國的業績不好。特許經營是麥當勞在全球推行的策略,這樣的方式更‘接地氣’,中國市場的經營環境和其他國家有很大差異,我們希望能借國內企業的優勢,幫助麥當勞更好地拓展這個市場。” 許穎婷對本報稱。
許穎婷告訴記者,麥當勞十分看好中國市場未來的增長。中國是麥當勞的全球第三大市場,在中國內地有2400多家店,在中國香港有240家店,僅次于美國和日本。公司計劃在中國每年新開250家店,到2020年中國將成為麥當勞第二大市場。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此前表示,相信從事快餐服務的外國公司會繼續看好中國市場、投資中國。數據顯示,2016年1-7月,外商在華投資新設快餐服務企業4家,實際投入外資金額5737萬美元,同比增長69.1%。截至今年7月,累計外商在華投資設立快餐服務企業逾400家,實際投入外資金額約5.2億美元。(編輯:趙海建)
來自企業家的心聲!圖片截圖來自特許經營公眾號:diyitongxueh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