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華博士接受紅商網記者專訪談新零售或助實體百貨翻身
時間:[2017-01-23]????來 源:未知???? 作 者:特許經營項目組??點擊:
年關已至,回顧已經收官的2016年百貨業,可謂喜憂參半,一方面,百貨巨頭持續關店,尤其外資百貨節節敗退,業績不斷下滑;另一方面,在產業升級和消費升級的雙重驅動下,多家實體零售業在關店之余開始逐漸轉型。
此外,互相聯網進入下半場,電商對實體百貨的沖擊逐漸放緩,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馬云在云棲大會上提出“新零售”概念,線下重新成為商家必爭之地,百貨業迎來寒冬后的機遇。
七成百貨營收下降
外資巨頭斷臂求生
剛剛進入2017年,梅西百貨便宣布將在今年關閉100家門店,業內紛紛感嘆零售業寒冬肆虐,而洋百貨在中國斷臂求生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兒。
打頭陣的是外資零售巨頭沃爾瑪,早在2016年1月份沃爾瑪便宣布關閉全球269家門店;而作為最早一批進入中國市場的百盛集團也不好過,繼關閉位于北京東四環的店而后,太陽宮店也遭集團甩賣。英國“老字號”瑪莎百貨更是關閉了位于中國內地的10家店鋪,徹底放棄中國市場。
同樣沒有熬過這個寒冬的還有日本伊藤洋華堂商場。除了2011年就關閉的五棵松門店,2014年以后又不得不先后關閉了十里堡店、三里屯食品館等7家門店,至此,豐臺北路和亞運村店成為華堂北京僅存的兩家門店。
除此之外,家樂福在中國的合資公司累計虧損近1億元,同時該公司在中國的股權也頻遭拋售;據傳,在上海淮海路屹立了十幾年的太平洋(5.140, -0.02, -0.39%)百貨也將在今年年初關閉。
然而,問題在于,斷臂并不一定能自救。2016年的百貨業,似乎仍沒有觸底。根據聯商網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2016年上半年,涉足百貨業的57家上市公司,77%的公司營收下降,75%的公司凈利潤下降,67%的公司營收與凈利潤雙降。
多業態成趨勢
便利店、購物中心兩極化
不斷虧損的外資巨頭接連陷入“關店潮”,大賣場業態已死的言論此起彼伏,但是也有聲音稱關店更有利于傳統百貨業的業態轉型。
業內人士認為,在多種業態并存的市場上,百貨業“躺著就把錢賺了”的時代已經過去,在產業升級和消費升級的雙重驅動下,消費者需求漸趨多元化、細分化,作為一個老的業態必須順應趨勢的發展。
連鎖專家李維華告訴北京時間財經,未來零售業很可能向“一大一小”兩極方向發展。其中“大”指的是休閑娛樂消費一站式體驗的購物中心,“小”則是社區化便利店。中間規模的業態,例如大型綜合超市則會越來越面臨嚴峻的挑戰,這已經不僅僅是租金、人工費、電商分流等方面的壓力,更是業態轉型的壓力。
據搜鋪網此前公布的數據,2016年全國新開業大中型商業項目多達551家,商業總體量超過4600萬平方米,其中商業面積在十萬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商業項目超190個,15萬平方米以上的巨型購物中心近70個,如北京龍湖大興天街及多個萬達廣場等。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秘書長裴亮表示:在過去的一年報告所覆蓋的中國最重要的17個大城市的購物中心,總計接待了約10000億人次的消費。
另一方面,消費升級、人口結構變遷催生“便利”需求,便利店增速領先行業,成為低迷零售業中的一抹亮色。尼爾森《2016年度中國賣場超市購物者趨勢報告》顯示,便利店的滲透率從2015年的32%上升到38%,比網購高了3個百分點。
雖然與伊藤洋華堂同樣隸屬于Seven&iHoldings控股公司,便利店業態的7-11與前者在北京的頹勢大相徑庭。7-11負責人表示當前的主要任務就是快速開店,以一到兩年一個新城市的覆蓋速度進行布局,就連北京地區每年也仍會保持新增門店30-40家。
另外兩家便利店巨頭羅森和全家也都在加速“圈地”。2016年夏,羅森宣布將加快在中國的開店速度,力爭到2020年店鋪數量翻兩番,從彼時的750家增至3000家左右。全家也曾宣布將在2024年實現1萬家門店的開店目標。
新零售或助實體百貨翻身
盡管實體零售業整體表現疲軟,但是隨著互聯網紅利期的結束,線下已經成為新的商家必爭之地,實體零售巨頭迎來難得的發展機遇。
2016年11月,國務院發布《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動實體零售創新轉型的意見》,從調整商業結構、創新發展方式、促進跨界融合三個方面明確了實體零售企業創新轉型的9項主要任務,定調實體零售轉型。
根據同期國務院公布的經濟數據顯示,2016年1~11月,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為37470億元,同比增長25.7%,增速下降5.9個百分點。線上增速的放緩,令電商平臺紛紛尋求新出路。2016年8月,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馬云在云棲大會上提出純電商時代已經過去,未來會是線下、線上、物流結合的“新零售”模式。
業內人士認為,在此背景下,零售業價值重構的轉型風口已至,零售巨頭必將形成另一種新零售模式,帶動零售產業升級,激發經濟新動能。
雖然目前業內對“新零售”尚無明確的定義,但從各大企業的動作中可以窺見一斑。阿里巴巴對蘇寧、日日順、銀泰等線下零售、物流公司進行投資布局,尤其在與銀泰合作后,茵曼、七格格等近40個淘品牌入駐銀泰,如今這些淘品牌以實現貨品、價格、倉儲、物流、結算線上線下的多重融合,另一方面也為阿里巴巴吸引更多的用戶和訂單。與此同時,亞馬遜全球開店,京東等電商平臺也積極尋求與永輝等線下商超的合作。
就在電商巨頭紛紛將觸角伸向線下,實體零售業也開始擁抱“新零售”,2016年10月沃爾瑪增持京東股權至10.8%后,雙方宣布聯手“雙11”大戰,這也是沃爾瑪首次征戰“雙11”;據沃爾瑪發布的第3季度財報顯示,沃爾瑪在中國的總銷售額增長了4.2%,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董明倫認為這一增長與京東的深度戰略合作有所聯系。同年10月,沃爾瑪以5000萬美元投資新達達共建O2O物流渠道。
身陷關店迷途的百盛集團也在進行戰略改革,宣布將不斷優化網絡渠道;老牌家電連鎖企業國美也在成立30周年之際搭上“新零售”的順風車,表示將依靠集團線下資源,已在2015年上半年將全渠道戰略升級為線上線下移動端等多渠道互融互通的全零售模式。大潤發更是已經推出首個名為飛牛優鮮的“新零售”項目,主打線上線下高度融合,探索基于門店發貨的O2O新業態。
關于新零售,大潤發中國董事長黃明端表示,從消費者未來的消費方式來看,可能在整個產業價值鏈和流程上必須要重新定位每個價值鏈的角色,從設計者、生產端、品牌商、批發商、零售商到消費者,整個流程都要重構。在未來的零售業,線上線下打通是必然的,這對零售商的改變也將是一個全面化的過程。
此外,互相聯網進入下半場,電商對實體百貨的沖擊逐漸放緩,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馬云在云棲大會上提出“新零售”概念,線下重新成為商家必爭之地,百貨業迎來寒冬后的機遇。
七成百貨營收下降
外資巨頭斷臂求生
剛剛進入2017年,梅西百貨便宣布將在今年關閉100家門店,業內紛紛感嘆零售業寒冬肆虐,而洋百貨在中國斷臂求生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兒。
打頭陣的是外資零售巨頭沃爾瑪,早在2016年1月份沃爾瑪便宣布關閉全球269家門店;而作為最早一批進入中國市場的百盛集團也不好過,繼關閉位于北京東四環的店而后,太陽宮店也遭集團甩賣。英國“老字號”瑪莎百貨更是關閉了位于中國內地的10家店鋪,徹底放棄中國市場。
同樣沒有熬過這個寒冬的還有日本伊藤洋華堂商場。除了2011年就關閉的五棵松門店,2014年以后又不得不先后關閉了十里堡店、三里屯食品館等7家門店,至此,豐臺北路和亞運村店成為華堂北京僅存的兩家門店。
除此之外,家樂福在中國的合資公司累計虧損近1億元,同時該公司在中國的股權也頻遭拋售;據傳,在上海淮海路屹立了十幾年的太平洋(5.140, -0.02, -0.39%)百貨也將在今年年初關閉。
然而,問題在于,斷臂并不一定能自救。2016年的百貨業,似乎仍沒有觸底。根據聯商網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2016年上半年,涉足百貨業的57家上市公司,77%的公司營收下降,75%的公司凈利潤下降,67%的公司營收與凈利潤雙降。
多業態成趨勢
便利店、購物中心兩極化
不斷虧損的外資巨頭接連陷入“關店潮”,大賣場業態已死的言論此起彼伏,但是也有聲音稱關店更有利于傳統百貨業的業態轉型。
業內人士認為,在多種業態并存的市場上,百貨業“躺著就把錢賺了”的時代已經過去,在產業升級和消費升級的雙重驅動下,消費者需求漸趨多元化、細分化,作為一個老的業態必須順應趨勢的發展。
連鎖專家李維華告訴北京時間財經,未來零售業很可能向“一大一小”兩極方向發展。其中“大”指的是休閑娛樂消費一站式體驗的購物中心,“小”則是社區化便利店。中間規模的業態,例如大型綜合超市則會越來越面臨嚴峻的挑戰,這已經不僅僅是租金、人工費、電商分流等方面的壓力,更是業態轉型的壓力。
據搜鋪網此前公布的數據,2016年全國新開業大中型商業項目多達551家,商業總體量超過4600萬平方米,其中商業面積在十萬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商業項目超190個,15萬平方米以上的巨型購物中心近70個,如北京龍湖大興天街及多個萬達廣場等。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秘書長裴亮表示:在過去的一年報告所覆蓋的中國最重要的17個大城市的購物中心,總計接待了約10000億人次的消費。
另一方面,消費升級、人口結構變遷催生“便利”需求,便利店增速領先行業,成為低迷零售業中的一抹亮色。尼爾森《2016年度中國賣場超市購物者趨勢報告》顯示,便利店的滲透率從2015年的32%上升到38%,比網購高了3個百分點。
雖然與伊藤洋華堂同樣隸屬于Seven&iHoldings控股公司,便利店業態的7-11與前者在北京的頹勢大相徑庭。7-11負責人表示當前的主要任務就是快速開店,以一到兩年一個新城市的覆蓋速度進行布局,就連北京地區每年也仍會保持新增門店30-40家。
另外兩家便利店巨頭羅森和全家也都在加速“圈地”。2016年夏,羅森宣布將加快在中國的開店速度,力爭到2020年店鋪數量翻兩番,從彼時的750家增至3000家左右。全家也曾宣布將在2024年實現1萬家門店的開店目標。
新零售或助實體百貨翻身
盡管實體零售業整體表現疲軟,但是隨著互聯網紅利期的結束,線下已經成為新的商家必爭之地,實體零售巨頭迎來難得的發展機遇。
2016年11月,國務院發布《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動實體零售創新轉型的意見》,從調整商業結構、創新發展方式、促進跨界融合三個方面明確了實體零售企業創新轉型的9項主要任務,定調實體零售轉型。
根據同期國務院公布的經濟數據顯示,2016年1~11月,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為37470億元,同比增長25.7%,增速下降5.9個百分點。線上增速的放緩,令電商平臺紛紛尋求新出路。2016年8月,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馬云在云棲大會上提出純電商時代已經過去,未來會是線下、線上、物流結合的“新零售”模式。
業內人士認為,在此背景下,零售業價值重構的轉型風口已至,零售巨頭必將形成另一種新零售模式,帶動零售產業升級,激發經濟新動能。
雖然目前業內對“新零售”尚無明確的定義,但從各大企業的動作中可以窺見一斑。阿里巴巴對蘇寧、日日順、銀泰等線下零售、物流公司進行投資布局,尤其在與銀泰合作后,茵曼、七格格等近40個淘品牌入駐銀泰,如今這些淘品牌以實現貨品、價格、倉儲、物流、結算線上線下的多重融合,另一方面也為阿里巴巴吸引更多的用戶和訂單。與此同時,亞馬遜全球開店,京東等電商平臺也積極尋求與永輝等線下商超的合作。
就在電商巨頭紛紛將觸角伸向線下,實體零售業也開始擁抱“新零售”,2016年10月沃爾瑪增持京東股權至10.8%后,雙方宣布聯手“雙11”大戰,這也是沃爾瑪首次征戰“雙11”;據沃爾瑪發布的第3季度財報顯示,沃爾瑪在中國的總銷售額增長了4.2%,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董明倫認為這一增長與京東的深度戰略合作有所聯系。同年10月,沃爾瑪以5000萬美元投資新達達共建O2O物流渠道。
身陷關店迷途的百盛集團也在進行戰略改革,宣布將不斷優化網絡渠道;老牌家電連鎖企業國美也在成立30周年之際搭上“新零售”的順風車,表示將依靠集團線下資源,已在2015年上半年將全渠道戰略升級為線上線下移動端等多渠道互融互通的全零售模式。大潤發更是已經推出首個名為飛牛優鮮的“新零售”項目,主打線上線下高度融合,探索基于門店發貨的O2O新業態。
關于新零售,大潤發中國董事長黃明端表示,從消費者未來的消費方式來看,可能在整個產業價值鏈和流程上必須要重新定位每個價值鏈的角色,從設計者、生產端、品牌商、批發商、零售商到消費者,整個流程都要重構。在未來的零售業,線上線下打通是必然的,這對零售商的改變也將是一個全面化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