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56年,老存單依然字跡清晰,公章完整。
又一次無果而歸,陳蘭平手拿存單滿臉無奈。
一張父親遺留下的1000元定期存單,讓平山縣陳家峪村的陳蘭平大爺奔波了8年也沒有取出來。如今,陳蘭平已身患殘疾,生活貧困,走路一瘸一拐,記性也越來越不好,但他仍然在為這張存單到處奔波求助。對陳蘭平來說,這張存單一方面可以部分解決生活問題;另一方面也成了一個難解的心結:明明蓋著公章的存單,怎么信用社就不認了呢?
文/圖 本報記者 劉文靜
整理母親遺物 發現一張存單
平山縣陳家裕的陳蘭平今年60歲,無兒無女,一個人生活,患有腰椎間盤突出、高血壓、心臟病等,基本沒有收入,靠養幾只雞和親戚朋友的周濟勉強度日。
他為記者展示了大批復印材料,包括他的身份證、殘疾證、1000元存單證明、父親的退伍證明以及村委會開具的證明等,厚厚一沓,這都是為兌存單準備的。他說,他都記不清把這些材料交出去多少份了,但直到現在,存單也沒有兌付。
陳蘭平說,父親于1958年退伍,領取了1000多元的退伍費,當時就把1000元以定期一年的形式,存進了建屏縣柏坡鄉信用合作社,此后再沒動過。
父親去世后,這張存單就由母親保管,母親不識字,也一直沒有去兌付。直到2005年母親去世,他在收拾母親遺物時才發現了這張存單。當時,建屏縣已與平山縣合并,建屏縣柏坡鄉信用合作社,同樣也并入了平山縣西柏坡農村信用社。2006年,陳蘭平就拿著這張存單找到西柏坡信用社要求兌付,信用社的人說跟領導匯報,商量商量,等他再找去時,就有人告訴他,時間太久了,找不到存根,兌付不了。
記者在陳蘭平家看到了這張破舊的存單,存單上寫著“定期存款存單(第一聯) 存款人陳英雪存入人民幣1000元,定期12個月,月息千分之66,自公元1958年2月7日起至1959年2月7日到期。”公章顯示為:建屏縣洪子店區柏坡鄉信用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