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些財稅學者給出了答案:中國人均稅負近萬元和中國宏觀稅負率達44%。這似乎說出了民眾的心聲,“負擔太重”支持聲此起彼伏,有網友吐槽“一口飯就有半口以上繳了稅。”
談到稅,民眾的稅收負擔(下稱“稅負”)多少永遠是大家想知道的答案,但這個答案也總是備受爭議。
今年,一些財稅學者給出了答案:中國人均稅負近萬元和中國宏觀稅負率達44%。這似乎說出了民眾的心聲,“負擔太重”支持聲此起彼伏,有網友吐槽“一口飯就有半口以上繳了稅。”
當然,對此也不乏反對聲音。比如22日財政部財科所所長賈康就撰文認為,“人均稅負”(公共財政總額除以總人口所得)換種說法也可以稱為“人均財政收入”,如果說“人均財政收入”近萬元,或許民眾會認為人均可用財力偏低。兩種表述可能形成兩種大相徑庭的感受,所以人均稅負這個指標意義不大。
但是,賈康認為“宏觀稅負”這個指標有意義。
宏觀稅負是用財政收入除以GDP(國內生產總值)所得。這里的財政收入是一個大口徑的收入,包括公共財政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和社會保險基金收入四大類。上述44%的稅負率正是學者用2014年上半年財政收入(11.86萬億元)除以上半年GDP(初步核算數為26.9萬億元)得出。
但這一計算方法惹來爭議,主要有三點:第一,宏觀稅負是以一年為時間段來計算,而以半年來計算則會帶來誤差,因為中國的GDP總量上上半年少,下半年多,相差較大。第二,中國GDP有水分,需要進行修訂。第三,財政收入簡單由上述四大類相加會存在重復計算。
賈康認為,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口徑,中國的宏觀稅負不超過35%(世界平均水平約為40%),屬于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明顯低于發達經濟體,不存在宏觀稅負過高問題。
人均稅負指標意義不大,宏觀稅負不太高,這些觀點似乎與民眾感受并不一樣,而問題出在了我國的稅收體制上,即間接稅比重過高導致民眾“稅收痛苦”高。
中國十幾種稅,但消費者真正能感受到的只有幾種:從你工資直接扣除的個人所得稅、買車時繳納的車船稅和車輛購置稅,有房子的人熟悉的房產稅和契稅等。這些直接向消費者征收的稅種被稱為直接稅。相對應的間接稅就像一個隱形賬本,從你購買普通商品后付款中悄無聲息地拿走一大筆間接稅。比如你買衣服、鞋、米,哪怕打一瓶醬油付錢時,這里就包含著營業稅、增值稅、城市維護建設費等等。
“饅頭里有稅”、“月餅里有稅”是真實的。據測算,中國的間接稅接近70%,這就是為什么普通民眾看似繳納的稅很少,而稅負卻很重的原因,因為消費即納稅。
賈康稱,為了回應公眾訴求,降低實際的“稅收痛苦”程度,隨著經濟發展、收入水平提升和收入差距擴大的矛盾問題凸顯,我國在總體稅制結構中應適當地、逐步地提升直接稅的調節作用,以及提高直接稅收入占全部稅收收入的比重。
不過,稅負高就意味著民眾不幸福嗎?
先別急著下結論。其實丹麥、荷蘭、挪威、法國、德國等不少發達國家的稅負率高于我國,但是根據《聯合國全球幸福指數報告》,丹麥、荷蘭等國在全球最幸福國家排名居前十,這說明,稅負高并不意味著民眾幸福感低。因為這些歐洲國家福利好,政府將稅收合理地“還之于民”。
由此看來,中國人對稅負高的不滿可能本質上還是對生活的擔憂:飛漲的房價、看病難、上學難等等。所以,稅負的高低,并不決定你的生活質量,而取決于政府怎么花好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