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領導排著隊滅火,消防卻成了“協助指揮”。
發生在哈爾濱市道外區太古街727號的倉庫大火,導致五位消防戰士英勇犧牲。楊小偉、侯寶森、張曉凱、傅仁超、趙子龍,他們均生于1992-1996年,平均年齡僅19.6歲,正是花兒一樣的年紀,卻義無反顧地沖入火場,被坍塌的建筑物掩埋。
素不相識的人們,對這些為保護群眾生命財產安全而獻出自己生命的衛士,不約而同地在網絡上向他們致以敬意,表達哀思。然而,在悲傷的眼淚中,一篇不合時宜的官方通報強行擠入眼角,點燃了人們的情緒。
這篇官方通報發布于1月3日凌晨4點25分,共分三段。第一段用69個字對事件進行了簡單概括; 第二段用258個字強調了“領導重視”,提到名字的領導有9位,詳細介紹了他們的12種頭銜,以及他們是如何高度重視、如何具體指揮滅火的; 第三段同樣是258個字,簡要介紹了滅火工作過程以及人員傷亡情況,對于當時已經確認犧牲的3位戰士和已經失聯的2位戰士,僅僅一筆帶過。
官樣文章冰涼的文筆,蘊含著一股透骨的寒意。發生了如此重大的火災,一般民眾最需要知道的,是及時有效的權威信息,特別是有關災情和救災的各種信息,而犧牲戰士的親人以及現場的受災群眾,則需要的是溫暖人心的撫慰。對他們來說,代表官方態度的災情通報,提及犧牲的戰士名字,就是一種最應該體現的撫慰。“領導重視”這一條并不是民眾最想要知道的信息,根本不應當占據如此多的篇幅和如此靠前的位置。
然而,“領導重視”雖然不是民眾最需要知道的,卻能夠成為當下涉及災難時最普遍的行文格式,是出于何種動機?領導們通過表達對災情的重視,無非是成則邀功,敗則減罪,向上級和群眾表示,領導是重視的,災難是巨大的,犧牲是難免的。若成功處置災情,是我們指揮得當,處置有功;若沒能有效處置,也足以說明已經盡力而為,事后追究責任,也可算“戴罪立功”。
需要“領導重視”的,還有一系列下級官員。他們善于抓住一切機會貼近領導,表達對領導英明神武的仰慕之情,因此才會有這種多位領導排著隊“現場指揮滅火、救援、救治”怪現狀,而真正相關的公安、消防、安監、衛生等一線主力部門,卻謙虛地成了“協助指揮”。
領導不是事事都懂的,這種謙虛,表面上是奉承,實際上是挖坑。撲滅火災,是一項專業性極強的作業,自有一套嚴格的技術規范和操作流程,稍不留意,就會出現差池。與之相關的醫療救助、現場維護等也是如此,均應當有成熟的指揮動員體系。從這個意義上說,“領導重視”不能代替專業判斷,指點火場不能代替消防戰士。如真像通告中所說的那樣,相關與不相關的領導紛紛指揮,現場指揮系統該如何維系?
然而,在各種官方的災情通報中,這種把“領導重視”放在災情通報之前的做法,是一種普遍現象,只不過“平安哈爾濱”這篇通告,于此用力過猛,在重大的犧牲面前,顯得過于突兀,這才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幾年來,在“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的感召下,媒體對領導干部的報道已經有了很大的改進,視角更加親民,行文更加貼近,贏得了受眾普遍歡迎。然而,災難通報卻如此冰冷,渾不把群眾關切當回事,而是從“領導重視”出發行文布局,不能不說是逆潮流而動。建議有關部門在準備類似通報時,先講災難,再提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