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行業“摸石頭過河”的道路走得太久。很多水業人士都在思考:水務從事業到企業的路途究竟有多遠?
2002年底,建設部發布《關于加快市政公用行業市場化進程的意見》,中國城市水業改革“勇氣十足”地進入市場化元年。2004年,建設部又頒布了《市政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管理辦法》,對獲得特許經營權的企業和政府主管部門的職責進行了明確的界定。建設部的明確表態使水業市場逐步沸騰……
但沒有清晰產業政策和相關立法的事實,還是無法避免產業在模式上、形態上、競爭秩序上呈現的混亂。
2008年,新問題接連而至。“銀根緊縮”無疑給融資能力要求極高的水業一重擊,“國進民退”的形式對外資和民營企業的發展來說并不明朗。同時,后起之秀也在步步緊逼。
如今,水行業分散競爭的格局依舊明顯。明日水業,誰主沉浮?還需拭目以待。
以下為21世紀經濟報道9月9日報道,供討論參考:
占水為王。
對于定位城市污水處理和供水項目的投資、建設、運營的企業來說,無論自來水、污水,都能淘出“綠金”來。當然,前提是,你擁有這個項目,無論是以BOT、EPC還是TOT等形式。
因了水的自然屬地性質,中國城市水業的格局,頗有點諸侯割據的感覺。譬如,外資大佬威立雅水務在上海浦東、深圳、蘭州、天津等大城市據點,桑德、金州等民營企業在各中小城市運籌自如,而野心頗大的國企首創股份則提出了“流域水務”的概念。
這些企業的投資,動輒逾億。2007年,蘭州供水集團項目,便被威立雅水務以17.1億的高溢價奪得。
但即使如此,這個市場因為龐大、年輕,而異常分散。據中國水網的內部調查,行業老大威立雅水務所占的市場份額,亦不到5%,而威立雅集團下的威立雅水務,2007年在全球的總營收已達到109億歐元。
這種分散的競爭格局,由來亦不過5年的光景。
2003年,中國城市水業改革進入市場化元年。標志是前一年末的嚴冬,建設部終于發布了《關于加快市政公用行業市場化進程的意見》,用清華大學水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濤的話來說,這需要“相當的勇氣”,因為這是在“理論研究不到位的背景下”的一次嘗試。
在之前的十幾年,很多企業是“摸著石頭過河”。
國家沒有把水務當產業,只是一個事業,做事的主體是政府。“最早只讓企業賣設備,后來讓企業做工程,再后來才讓企業做點投資,借企業的錢,譬如BOT。”這亦只有十幾年的歷史。
20世紀80年代初,威立雅水務即通過其工程分公司OTV-KRUGER進入中國,直到1997年6月它才獲得了天津凌莊水處理廠的改造項目和20年的經營權,但遇上了原職工人員安置難題。1999年之后的整整3年,威立雅水務在中國的業務停滯不前,基無投資項目。
以工程和設備起家的桑德,1999年,在污水處理的技術設計服務、工程承建等初始業務上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資本,如文一波所言“年收益有幾千萬了”,但他還是進入不了市政污水處理領域。當年,文一波提出了“中華碧水計劃”,旨在向政府爭取水務的特許經營權。但直到2000年底,才獲得兩個小型的市政污水處理廠投資、建設、運營的項目。
但建設部明確表態后起,市場開始逐步沸騰。
2002年起,威立雅水務簽訂了一系列重要的合同,特別是上海浦東50年的全方位供水合同和深圳50年的供水和污水外包合同。
2003年,桑德借殼合加資源上市融資,并一舉以BOT方式與九個市區簽下污水處理合同。
而以資本運作切入的財務投資者——首創股份,以合資的方式切入這一市場。2003年,首創股份與威立雅水務、余姚市城市建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紛紛簽署設立合資公司協議,并在12月以子公司首創威水為主體,投資29.4億元人民幣于深圳市水務(集團)有限公司并擁有其40%的股權,創下當年中國水務市場投資額之最。
2004年3月,建設部頒布《市政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管理辦法》,對獲得特許經營權的企業和政府主管部門的職責進行了明確的界定。
但即使如此,因為沒有清晰的產業政策和相關立法,這依然是個充滿不確定性的行業。用傅濤的話來說,因為“沒有立法,(特許經營)到了地方都是千變萬化,有很多的變數,這使產業無論是模式上、形態上、競爭秩序上,都顯得有些混亂。
“在這個產業做的企業,必須有非常清晰、強大的戰略和政策頭腦,不像別的行業,你只要參與競爭就行,這個產業需要綜合能力,需要能影響政府。”
2008年,威立雅、桑德、金州等均擁有二三十個BOT水處理項目,部分在設計建設中,部分已能產生穩定的現金流。根據國家對污水處理“保本微利”原則,一般污水處理業務的利潤率是6%-8%,自來水運營業務相較略低。
經營形式的自然壟斷性、投資的低回報性、經營合同的長期性、經營回報的高穩定性、資本的高沉淀性,以及政策的高風險性——正是城市水業的產業特征。
但對融資能力要求極高的水業,在2008年遇到了銀根緊縮的難題。
這一年,桑德明顯放緩了BOT的節奏。2008年半年報顯示,桑德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較上年同期減少65.41%,“我們行業今年有些公司就停下來了,不去做投資了。”文一波似乎已感受到這個行業的冬天。于是,堅守起家和有技術優勢的EPC業務,延伸非標設備基地建設,成了其“度過嚴冬”首選。
而定位于“專業環境運營商”的威立雅水務,并沒有去年那般活躍。其合作的財務投資者的名單上,有著平安保險、光大國際、中信泰富這樣的名字,但其主頁上顯示的最新項目,亦是2007年所簽的其在華的第21個項目。
與前者不同的是,首創在2008年上半年亦簽下了四個特許經營項目,2006年起,它已經開始從財務投資者向業務經營者轉變。
“國企”的身份,讓其在獲得貸款時,相對稍易。2003年12月,首創股份與國家開發銀行簽署金額43.7億元、期限19年的水務項目貸款協議。
在傅濤看來,“現在整個行業是國進民退。政府投資在加大,私人企業融資越來越困難,金融資本代價不斷提高。”
文章由(lisong)網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