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區域依然存在“爭比趕超”等活動,主要比的指標是GDP,地方官員為了保烏紗帽或者能夠得到提拔,對一些統計數據進行了注水,從而人為拔高GDP。
這幾天,國家統計局近日公布全國31個省(區、市)前三季度GDP數據,這31個省份的前三季度GDP總和為43.9533萬億元,超出全國GDP總量5.2771萬億元。這種地方數字大過國家數據的情況再次引起社會熱議,這既有統計技術原因更有數字出官的背景。
各地GDP匯總之和高出全國的情況已經多年,不是新事物,基本高出的比例在10%多一點。出現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重復計算。每個省份的統計是基于本省經濟主體的經濟交易和經濟活動,但是有些經濟交易和活動是跨省、跨區域的,這種跨地區貿易會帶來重復統計的問題,從而客觀上導致出現地方GDP總和多于全國總量的結果。尤其是一些總部型經濟主體,常將子主體的數據放在子主體所在區域,也會為了平衡總部所在區域,會將子主體的數據也納入到總部所在區域中。
第二個主要原因還是數字出官的考核體系所推動。在一些區域依然存在“爭比趕超”等活動,主要比的指標是GDP,地方官員為了保烏紗帽或者能夠得到提拔,對一些統計數據進行了注水,從而人為拔高GDP。
從眼前情況來看,這種各地GDP匯總之和高出全國的情況短時間內很難改變。為此一方面要提高統計數據的準確性,進行相應的技術改進和對提高原始數據的準確性。一方面要改變干部考核體系,尤其要將GDP的考核比重相應降低,按照三中全會的要求,更多體現五位一體的全方位和可持續性的考核。這樣三管齊下才能夠對癥用藥,破解這種不太正常的數據差距過大的局面。
從各地GDP匯總之和高出全國的情況10%以上的當前的客觀實際來看,從各地的統計方法差異不大的角度來看,我們還是可以將這種有差距的GDP做一些對比分析。那就是不要去將各省區和全國GDP來做對比,不能認為比全國GDP增速高就發展得相對好,因為最低增速的區域省市北京和上海也是和全國7.7%是持平的。故要放在各省市區的GDP來做對比,從31個省市區的增速來看,10%才是一個中間值指標,超過這個數據的表明經濟增速在全國處于較快區間,低于這個的就表明處于較低區間。
按照這個標準來看,中國各省區的經濟增長速度基本還延續著之前的格局,除開天津以外那就是西高東低。天津和貴州的前三季度GDP增速最高,均為12.6%;重慶以12.4%排名第三;而北京和上海前三季度GDP增速同為7.7%,排名墊底。出現這種情況很正常,因為東部地區當前在進行結構調整,在轉型升級,服務業比重在上升,GDP增速自然在下滑,而天津和廣大西部地區因為處于投資驅動階段,自然增速要高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