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懂社交的人,根本不應該從事社會化營銷。自己都不知道怎樣Social,怎樣去Social?一心只是維護品牌,推送有關品牌的信息,沒有想過要從消費者的利益出發,跟消費者聊天。這是在做無用功。
2.刪除所有負面評論,是品牌最愚蠢的要求。這樣做,只會導致更多的負面UGC,把最正常不過的有限的消費者批評,變成了眾人都知道的危機。提出這種要求的人,IQ太低了。
3.Anti Social(非社會化)的對話、反應,都是社會化營銷的大敵。偏偏,大部分品牌都怕社會化。記著,你講的不重要,她們講的才重要。(It's important what they say, but not what you say!)
4.社交網絡自古已有,是以感情和關系把人連在一起,然后引起傳播和影響行動的。沒感情沒關系的網絡,根本十分脆弱,傳播和影響力非常有限。
5.真正的意見領袖,不是因為他粉絲多,而是因為他跟粉絲有強烈的感情聯系,能因一兩句話影響到其他人的行為和觀點。美國大選的高投票率和投票取向,社會化意見領袖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國外,這是一個職業,一般都是知名博客主。在國內,很欠缺這些人,因為大家只是看數字。
6.最重要的就是Social:即時、像是真人般對話、社交化,對話都能規劃。一切規劃好的對話,都是“反社會化”(Anti Social),都是在社會化媒體上的傳統營銷。偏偏,品牌為了維護所謂品牌形象,一切對話和內容都要規劃好,這樣做就只是在社會化媒體上做公關,是不可能被喜歡的。
7.“影響力營銷”(Influence Marketing),影響者是真實的人,是在某一個領域里面的意見領袖,他們在營銷過程中不一定只在社交媒體上發布或轉發內容,更多的是在在合適的時候,在活動中博客里分享經驗,隱晦地幫助品牌傳播。
8.做社會化運營的人不愛客戶的品牌、產品、服務,又怎么可能投入熱情去運營,去寫好好的文案,去規劃好的創意呢?但是,客戶又怎樣可以讓運營的人愛上它們呢?其實大家是伙伴關系,一起去愛品牌,愛用戶,才能夠真正發揮最好的效果。是嗎?
9.講求迅速和反映,傳統思維的營銷人根本不會明白,在社會化媒體上,所有預先規劃的活動其實都是把平臺變成了輔助性質。我們更應該根據每天的熱點,去想一下每天應該發布什么內容,做什么活動來吸引粉絲的參與。這樣才是加強口碑傳播的真功夫。
10.當甲方要求每一條微博內容,甚至是轉發和評論都要事先經過批核的時候,你就知道甲方有多懂社會化營銷了。粉絲增長不會單純因為原創寫的好,更重要的是互動的實時性和親和力。互動做得好,帖子轉發能力強的話,是不用擔心粉絲不會增長的。
11.電商怎樣把流量從社會化媒體導到網店似乎是一個普遍問題。不過首先我認為電商不要認為社會化營銷是一件便宜和容易的事;需要用心經營并且整合不同的營銷觸點。社會化營銷是建立關系的過程,不是靈丹妙藥。一個捷徑是跟其他社群網站合作,人家出社群你出獎勵,吸引嘗試和增加曝光。
12.一窩蜂的都說社會化營銷是未來,都說要增加預算,都說自己很懂。其實還是一竅不通,自以為是,用傳統思維去做社會化營銷,覺得是發布廣告的平臺,不懂是聊天和拉近關系的捷徑,不知道要迅速反應,跟真人一樣。營銷公司真心累啊!有木有?
13.年輕人都是互聯網時代長大的,他們對隱私實際上沒有大人想的那么緊張。美國一個研究:91%喜歡自拍;71%公開學校名字;71%公開所在城市;53%公開郵箱;20%公開電話!這數字不一定能夠反映中國情況,但是營銷人還是不能不注意:下一代喜歡“廣播自己”。
14.不是從社會化媒體開始的。社會化營銷就是社會上的人發出聲音,品牌不一定需要開一個帳號才能引起UGC的。你看蘋果沒有帳號,但是大家天天都在談論它。社會化營銷也可以是通過聆聽、搜尋開始,品牌利用個人帳號也可以去推廣,去互動。所以,不要覺得做社會化營銷,就是開設帳號。
15.很多人都知道營銷是內容為王,以內容來吸引注意,增加粉絲,最后建設強大有熱情的社群。但是,很多品牌還是以廣播的口吻,發布內容,完全是傳統思維。內容的表達,是以“講故事”最有吸引力的,無論是寫書、寫微博還是上課、聊天。講故事,比廣播有趣多了,是嗎?
16.營銷的9大錯誤:
-1.沒有計劃;
-2.沒有投入足夠資源;
-3.沒有選擇正確的平臺;
-4.只懂推送,沒有互動;
-5.跟企業產品沒有關聯;
-6.從不衡量、跟蹤、微調;
-7.急功近利,太早放棄;
-8.沒有用上工具或者軟件;
-9.用太多平臺、工具,只吞不嚼。你的企業犯了多少錯誤?
17.營銷,讓客戶關系管理(CRM)變得更自動化。通過聆聽、監控、互動和用戶轉化,大量真實的數據可以輕松分類,幫助企業做好市場細分,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假如企業能成功在社會化媒體上吸引到相關的粉絲群,建設忠誠度高的社群,通過CRM,一定可以大大提升生意額。
18.對傳統編輯最大的挑戰,就是傳統媒體比較注重“媒體”的效果,社交媒體比較講究“社交”。社交媒體的內容是共創(co-create)的,發布內容只是要引起其他人共鳴,引起分享,產生更多的內容,目的并不是要寫一篇好文章,而是要引起“社交”。
19.互聯網的出現代表了資源開始共享,不同的平臺、品牌、渠道開始協作,過去的敵人可以成為朋友,產生協同效應。沒有人知道所有的事,分享資源大大提升效率減低成本。品牌在互聯網上營銷一樣,盡量利用協作,在最短的時間產生最大的效果,事半功倍:這是今天的營銷人需要理解的。
20.很多品牌都會算付費媒體的傳播效果:到達、眼球、曝光;但是當考慮社會化營銷的時候,大家還是在算到達、眼球、曝光的時候,就證明她們還是以傳統營銷思維去想社會化營銷。用10萬塊做30秒廣告,其實就是一個月的社會化營銷月費了。前面是在扔錢,后面是在建設社群,增加口碑。哪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