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肇星談與兒子斗嘴往事 胡錦濤:孩子有理
時間:[2013-12-19]????來 源:未知???? 作 者:特許經營項目組??點擊:

“你知道怎么看出一個人是藝術家嗎?”李肇星的問題讓所有人都一愣。他一邊看著留長發的記者,一邊說:“要么頭發比女士長,要么干脆沒頭發。”
說完,李肇星帶頭笑起來。今天他戴了一條圍巾,用他的話說,是“冒充五四青年”,因為當時人們多不會打領帶,用圍巾比較方便,李肇星特別加了條注釋:“聽說是這樣,那時候我也不在。”
桌子上,不知誰擺上了煙灰缸,李肇星指著它,又開起了玩笑:誰擺的?一個可以罰款500元啊。他解釋道,2005年中國便加入了《世界衛生組織煙草控制框架公約》,2006年正式生效,可到現在仍有很多人不遵守,他笑著說:“至少可以不在公共場合吸煙嘛。”
這是李肇星典型的說話風格,他特別善于用看似不經意的方式,說出自己的觀點。
當好人的好處是老鄉多
李肇星的感慨是:所以最好是當好人,當好人的好處是老鄉多、朋友多。
遇到新朋友,李肇星最喜歡問兩個問題:一是老家在哪里,二是學什么專業的。
問第一個問題,是因為每個人和每個國家一樣,都有其歷史,而且從外交上說,這是最好的辦法,人家不會覺得不好回答。李肇星第一次去德國是1965年,他問當地人怎么看希特勒,德國人說:他不是我們德國人,是奧地利人。后來李肇星去奧地利,奧地利人又說希特勒是德國人。李肇星的感慨是:所以最好是當好人,當好人的好處是老鄉多、朋友多。
至于第二個問題,是為了發現別人的長處在哪里,好向別人學習。
說著說著,李肇星又切換到“玩笑模式”,他說:在外交上,有兩種問題不能問,一是見了男的不問工資,除非你是稅務局長,怕他不交稅;見了女的不問年齡,除非你是她的組織部長,想提拔她。你看,我就從沒問過這兩個問題吧?
擺事實勝過講道理
經過多年外交歷練,李肇星有了自己的說話方式:都說擺事實、講道理,但在這個多元世界中,道理是不太容易講清楚的,所以要多擺事實。
1985年,李肇星當上外交部發言人,他向季羨林先生請教發言人該怎么說話,季先生不太滿意這個問題,說:不要太把頭銜、官銜當回事兒,不管你是不是發言人,說話都要注意兩點,第一絕不說假話,第二真話不全說。真話為什么不全說?真話多說不完,都說就太啰嗦了。
多年外交歷練,李肇星有自己的說話方式:都說擺事實、講道理,但在這個多元世界中,道理不太容易講清楚,所以要多擺事實。
有一次,一個美國高官對李肇星說:你們不講人權,你們漢人像潮水一般涌進西藏去當干部。李肇星回應道,我請你去西藏,看看事實再說話。這個高官說去不了,他血壓高。李肇星反問道:難道漢族官員血壓不高?他們去西藏,并不是因為那個地方能享受,而是替老百姓去干活,我的老鄉孔繁森去西藏了,他就是在那里得病的。這樣,我們的醫藥很好,先給你治好高血壓,再去西藏看看?可他怎么也不敢去。李肇星說:那以后就別再亂說了。
外交不是唇槍舌劍
“我覺得唇槍舌劍是一種夸張,需要打上引號。還有人說誰誰誰鐵嘴銅牙,多難看啊,我不愿意做那種人。”
其實,李肇星并不是吵架高手,也會有吵不過的人。
“吵不過,說明我不愿意吵,我很少跟人吵架,包括跟外國朋友沒有吵過架。我覺得唇槍舌劍是一種夸張,需要打上引號。還有人說誰誰誰鐵嘴銅牙,多難看啊,我不愿意做那種人。我沒有跟人吵過什么架,主要是擺事實。說吵架,也就是各自為了各自的利益,最好讓事實說話,自己少動感情,更不要扔磚頭石塊。”
每個人都會影響國家利益
外國服務員說:你們點的夠多的了,是不是可以不點了,萬一不夠再點……李肇星說:“我覺得這點對我很刺激,我們還得領導號召節約糧食。”
今年6月30日,73歲的李肇星正式辦了退休手續,離工作50年只差幾個月,未來會更多關注民間公共外交。
什么是民間公共外交?李肇星舉了一個例子:1965年9月第一次去瑞士,有個人掏口袋掉出一片紙來,后面人馬上撿起來,悄悄扔進垃圾桶。回國后,李肇星也會這么做,可現在不行了,因為撿都撿不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