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遞公司擁有飛機已經成為現實,無人機送快遞也已指日可待。但是,以加盟為主要形式的擴張發展太快,員工流動性大且素質堪憂,快遞企業內部管理粗放,政府監管與現實脫節……這些發展的后遺癥,使得攸關公共安全的快遞業,存在著太多的隱患。
文/本刊記者 秋伊
在這個最大單日網購成交紀錄超300億元的時代,對于消費者來講,瀏覽絢麗多彩的網頁并點擊鼠標下單,只是完成了消費的一半,而整個交易的完成還需要快遞公司的幫助。物流系統的強弱決定了訂單的執行效率,對用戶的消費體驗具有決定性影響。
通常每個快遞員日均派送50單包裹,而在“雙11”期間則激增到150單。往年大量快件會滯留在始發站或者中轉站,到達目的地的時間相對比較長。為了緩解這一現象,2013年不少企業發力“最后100米”。例如順豐此前就曾嘗試在昆明與當地社區展開試點合作,由社區服務站將幫助順豐速運接收快遞。阿里巴巴則于2012年8月份也開始以“郵局”的名義,逐步向校園網點滲透。所以我們看到2013年的“雙11”,快遞的瓶頸已經大為改善。
而“貓屋”是近期興起的電商線下品牌。與京東、順風等自提點不同,深圳貓屋電子商務便民服務有限公司并不依托自持物流,而是對接了順豐、四通一達等快遞公司。這些貓屋網點從街邊小店搖身成為快遞公司的下游,將中轉站變成“分流裝置”,從而減少貨物囤積的情況。
隨快遞而來的厄運
11月26日,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居民焦女士在網上給孩子買了雙童鞋。可是誰都沒想到,這樣一次平常的網購,竟然給自己的家人招來了滅頂之災。
11月29日上午,焦女士的丈夫劉先生在收到妻子網購的鞋子幾小時后出現嘔吐、腹痛等癥狀。當日12點多家人將他送進東營市第二人民醫院,經近3個小時的搶救未見效果,下午3點多,劉先生轉入濱州一家醫院,到晚上搶救無效死亡。在搶救劉先生時焦女士也出現了嘔吐、腹痛的癥狀,被送進了重癥監護室。醫院診斷顯示,死因為有毒化學液體氟乙酸甲酯中毒。
山東省郵政管理局12月20日下午召開新聞發布會,稱這是一起“偶發的違規寄遞禁限物品造成的責任事故”,導致1死9中毒。死者妻子和女兒分別住院3天和5天。
據山東省郵政管理局通報。2013年11月28日23:15分,濰坊捷順通快遞有限公司(圓通網絡)工作人員在卸載由武漢發往濰坊的快件時,發生化學品泄露,在48小時內先后導致5名工作人員中毒,目前5人均已出院。運輸車上的1844件快件中,包括污染源在內共154件快件沾上氟乙酸甲酯。該車在武漢出發后在濰坊是第一站。
事件發生后,該公司沒有按照有關規定和程序向當地郵政管理部門報告,而是對可疑快件自行進行了隔離,并于11月29日10時左右將同一車次的其他快件先后投出。污染快件除造成廣饒1例死亡之外,還造成壽光膠州兩例身體不適,已經接受治療,黃島一例收件人收件時發現異味后,將快件退回。
通報稱,對收寄快件的當地快遞公司由于收寄驗視不規范,將被依法吊銷快遞業務經營許可證。對濰坊捷順通快遞有限公司在責任事故發生后的遲報行為,山東省郵政管理部門也依據《郵政法》和《快遞市場管理辦法》相關規定作出了對濰坊捷順通快遞公司經濟處罰2.8萬元,并在全省通報批評,同時責令山東圓通速遞有限公司在全省開展安全整頓。
而圓通速遞在官網透露了更詳細的細節:11月27日,湖北荊門一家化工企業經圓通速遞當地加盟網點——沙洋運通物流有限公司收寄點向山東某制藥廠寄遞一件物品,稱“該物品無毒無害”,收件人員按照公司制度對該物品進行了驗視。
“在運送過程中,這件物品發生了泄漏,同車運輸的部分快件被污染。發現泄漏后,工作人員立即與寄件人聯系,對方稱該物品無毒無害,只需進行通風晾曬處理。”圓通速遞稱,“中轉操作人員按照寄件人提供的處置方法對同車快件進行了處置,并進行逐一排查。在該物品轉運期間,5名操作人員感到不適入院治療。”
據央視透露,寄件單位為湖北荊門市熊興化工有限公司,此次快遞氟乙酸甲酯樣品約25公斤,該公司稱這是他們第三次通過圓通快遞樣品,之前詢問其他快遞公司均被拒。
氟乙酸甲酯是一個重要的醫藥中間體,屬于劇毒化工品。雖然氟乙酸甲酯不屬于《危險化學品名錄》(2002年版)中的危險化學品,但它會刺激眼睛、呼吸系統和皮膚,是有毒液體,接觸不慎有致命危險。據悉上述化學工廠已經停業整頓,相關負責人被警方控制。
命案折射行業亂象
這起“奪命快遞”事件,令人震驚。這場悲劇并非偶然,它是目前快遞業混亂現狀的投射。
“奪命快遞”首先暴露的問題,是快遞驗視制度幾成一紙空文,《郵政法》、《快遞市場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明確要求,禁止郵寄的違禁物品種類和實行嚴格的驗視制度。可現實中,快遞公司因為保證收寄效率,往往忽視這一環節,加之顧客反對隱私受侵,在僥幸心理下,一些快遞員干脆對寄件直接放行。圓通速遞總公司也就此事件表示,寄遞化學品存在不規范行為,但開箱驗視難度很大,“難以短時間辨別,大多靠經驗和肉眼判斷”。
“奪命快遞”案中,涉事快遞公司明明發現了問題郵包,卻依然照常投遞,這反映出快遞公司對安全的漠視。據報道,2013年11月28日,快遞公司人員在卸載快件運輸車時,嗅到刺激性氣味,兩名員工嘔吐。對此,公司的措施只是疏散員工,并將員工送醫,并與發件企業聯系,企業一句謊話就把這件事輕易遮掩過去。緊接著第二天,“奪命快遞”悲劇不幸發生。
另外,裝有化工毒液的郵包是如何泄漏的,是否與快遞公司暴力分揀有關?因為如果在交寄時就泄漏的話,快遞員很容易發現。這兩年快遞業暴力分揀,一直被輿論所詬病。一方面是快件驗視制度形同虛設,另一方面是大量違禁品在投遞過程中被摔來踩去,這無疑更加大了快遞業的安全風險。快遞企業內部管理粗放,政府監管與現實脫節,在“奪命快遞”事件之前,一些地方甚至發生過多次快遞包裹爆炸事件。
近年快遞行業經歷了“野蠻生長”階段,屢屢曝出管理問題。比如個人信息遭泄露,比如監守自盜,等等。國內多數快遞企業實行的是成本較低、更利于快速擴張的加盟模式,由于管理松散、準入門檻低,此類企業一直是發生各種違法違規現象的“重災區”。
業內專家表示,加盟模式下的競爭是嚴重同質化的,以低價競爭為主,必然帶來利潤的減少和服務質量的下降。同時,加盟模式還導致總公司與分公司、加盟網點之間的關系更為松散,對基層員工的管理和培訓很難做到嚴格規范。在電商帶動下,未來快遞行業依然會保持高速增長狀態。但是,如果上述快遞亂象不能有效解決,那就像是在快遞業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
針對發生在山東的“奪命快遞”事件,國家郵政局在12月22日發出緊急通知,決定自當日起,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一次落實收寄驗視制度專項整治活動。分析人士認為,對于行業亂象,有必要引入市場退出機制,對評價等級不達標,經限期改正仍存在較大問題的快遞企業,可考慮取消其經營資質。只有有關部門加強整頓,讓快遞企業優勝劣汰,讓管理規范的企業勝出,才能從根本上管住哪些飛奔在路上的“毒包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