詐騙電話背后的實名制:經銷商用假證批量綁卡
大部分參與電信詐騙的170、171號段的手機號在售出之前就完成了實名綁定。東方IC 資料
山東:新生遭電信詐騙猝死 涉案號碼曾實名登...
(視頻略)
因接連發生的學生遭遇電信詐騙,繼而發生離世慘劇,讓近年來已然泛濫的電信詐騙,被推至聚光燈下。矛頭所向,靶心之一,是詐騙者常用的170/171號段,以及其背后的虛擬運營商。
8月26日,工信部官微對外披露,近日,媒體報道山東省臨沂市一女生(徐玉玉)被騙學費后死亡事件,我部立刻開展了核查工作,已查實涉案號碼之一屬遠特(北京)通信技術有限公司,另一涉案號碼屬中國聯通,據查兩個涉案號碼均登記了用戶實名信息。
遠特通信是拿到第二批牌照的虛擬運營商。該公司8月25日也公布稱,詐騙山東女孩徐玉玉學費的171手機號確屬該公司發售,且有完整的實名登記信息。
170、171號段是為虛擬運營商準備的專門號段。因為監管措施跟進不到位,電話號碼實名制登記落實不力,近年來已成詐騙電話的熱門號段。不過,這次涉案的號碼據稱是實名登記的。
對此,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大部分參與電信詐騙的170、171號段的手機號,均能找到實名信息,但這是因為很多電話卡在售出之前,就已經完成了實名綁定,這個登記信息未必就屬于實際使用人。這一行為俗稱“養卡”,是行業內心照不宣的潛規則,其背后的主導者正是經銷商甚至是虛擬運營商自己。
如此一來,實名制在170/171號段的不少手機上,已經名存實亡。
澎湃新聞記者的調查發現,類似的現象,并非170/171號段的電話號碼獨有。
虛擬運營商的超高實名登記合格率:遠特通信實名率超過95%
為給電信聯通移動三家獨大的電信市場注入活力,工信部于2013年底開始發放牌照,虛擬運營商作為“鯰魚”被引入市場,170與171開頭的號段即由虛擬運營商運營。
虛擬運營商本身沒有基礎網絡,它們租用三大基礎運營商的網絡,從三大運營商手中批發語音流量、短信等服務,再直接分銷或者加入自己的創新服務后,賣給消費者。
截至目前,工信部發放了5批共42個虛擬運營商牌照。前文提及的遠特通信,即是第二批獲得牌照的虛擬運營商。
自稱是“中國最大的一站式通信服務平臺”的遠特通信,實名登記率似乎并不算低。
在工信部網站8月5日公布的對虛擬運營商實名制落實情況抽查暗訪的結果中,遠特通訊在網用戶實名登記信息合規率為95.95%,符合工信部曾經提出的 “確保在2016年12月31日前全部電話用戶實名率達到95%以上,2017年6月30日前全部電話用戶實現實名登記”的要求。
不過,鑒于基數較大,遠特通信被關停的涉嫌電信詐騙等犯罪的號碼也相當多。
自2015年11月至2016年4月底,工信部已組織電信企業對14萬余個涉及通訊信息詐騙等犯罪的電話號碼進行了快速關停。其中虛擬運營商關停號碼60202個,遠特通信有23280個號碼被關停,占比最大,達到了總數的39%。
遠特通信官網顯示,截至2015年底,該公司的用戶數已突破240萬戶。
不只是遠特通信號稱合規,在工信部網站8月5日公布的同批抽查的8家虛擬運營商中,只有分享通信的實名登記合格率不達標,為91.3%,小米科技等3家企業的合格率都在99%以上。
問題是,即便實名登記合格率超過95%,剩余的5%規模依然驚人。而且,這超過95%的合格率,本身可能也有水分。
黑卡仍在流轉:經銷商大量“養卡”,讓實名制名存實亡
澎湃新聞記者從上海部分電話卡售賣點了解到,沒有身份證件,也可以買到170或171號段的電話號碼。
記者詢問無需登記的原因,有店家向記者出示了一種35元一張的電話卡,稱該卡屬于一次性卡不可再充值,故無需登記。
而更多商家則直言,自己出售的虛擬運營商卡,已經經過實名認證,符合相關規定。其中一個店家拿出了一摞標價50元的“紅豆通訊”電話卡,均為171號段。他告訴澎湃新聞記者,所有的卡在經銷商手中進行了實名登記,“經銷商有辦法找到大量身份證進行登記,為了方便消費者”。但對于具體的操作辦法,他表示并不了解。
一位不愿具名的行業內人士向澎湃新聞記者表示,該店家所說的情況是行業內常見的“養卡”現象。“養卡”又稱“假激活”,虛擬運營商通過非法途徑買來大量身份證信息,提前給待售的電話卡進行身份認證。
“這也是虛擬運營商的無奈之舉。”該業內人士稱,“在很多省市虛擬運營商的號碼交易很不活躍,但按照規定,虛擬運營商只有在每個開展業務的城市用戶開卡比例達到50%,才會獲得下一批碼號資源。為了維護市場他們只能這么做。”
中國虛擬運營商產業聯盟秘書長鄒學勇向澎湃新聞表示,現在隨著工信部對實名認證環節的要求越來越嚴格,“養卡”也越來越難,“最直觀的一點,以前只要上傳身份證掃描圖片就能綁卡,現在必須要采集消費者手持身份證的照片,比對真人和證件照片后才能完成認證。”
即便如此,那些在過去由運營商和渠道商“養”起來的手機卡,還是大量地流入市場。
在42家獲得虛擬運營商牌照的企業中,除了迪信通、北緯、天音等少數本身就從事通信產品分銷的公司,大部分企業的主業與通訊并無直接關聯,更沒有成熟的線下銷售的渠道,因而不得不依靠一些渠道商來進入市場。
鄒學勇表示,170、171號段成了詐騙電話的集中營,暴露了虛擬運營商管理經驗和渠道建設經驗的匱乏,“許多剛剛拿到虛擬運營商牌照的企業,沒有放號的渠道,也沒有發展用戶的概念,這時很多經營卡的企業就會找到虛擬運營商尋求合作。在過去三大運營商的渠道競爭就已經非常激烈,虛擬運營商的出現讓發展用戶更加困難。許多成為了渠道商的卡商為了搶奪市場會忽視一些規范,非實名制開卡就是這個時候興起的。”
遠特通信公告截圖
虛擬運營商的無奈:利潤空間小,不愿一刀切關停未實名認證用戶
如此一來,虛擬運營商還如何落實實名制呢?
澎湃新聞記者打開遠特通訊的官網,立刻就有一個頁面彈出要求客戶配合進行實名制認證。行業人士告訴記者,不少運營商都會用各種方式提示消費者主動進行實名認證,但因為用戶粘性不高,虛擬運營商的客戶主動認證的比例非常低,“很多實用虛擬運營商號碼的人都是外地打工者,多為臨時使用,用完號碼就丟棄了,認證追溯對他們不具有約束力。”
“虛擬運營商也挺無奈的。消費者不主動認證,很大一部分源自‘僵尸’用戶,但又不能一刀切把所有不認證的用戶服務暫停,這樣又會誤傷正常使用的消費者。”鄒學勇說。
澎湃新聞記者致電了多家虛擬運營商負責人,詢問企業內部對于近期輿論關于170、171號段詐騙頻發的指責有何監管和應對措施。大多數企業負責人均拒絕了記者的采訪需求。
一家位于浙江的虛擬運營商負責人模糊地向記者表示,不會出問題,企業內部執行實名制都很規范,但他隨后又說,虛擬運營業務只是企業的邊緣業務,內部沒有采取什么額外的監管措施。
對虛擬運營商來說,它們本身的日子也不好過。
鄒學勇透露,虛擬運營商一般會從三大運營商手中拿到7-8折的優惠,再將這些語音流量、短信等服務以原價賣給消費者,但經過層層渠道的“盤剝”,其中的利潤空間很小。更何況許多虛擬運營商為了搶占市場推出零月租、零漫游費等更實惠的服務,進一步壓縮了自己的利潤空間。
有媒體報道稱,中國通信學會虛擬運營分會從工信部內部獲得的數據顯示,虛擬運營商整體ARPU(每用戶平均收入)值僅13元,而其中這包括了像用友網絡、分享通信這類專注企業市場的廠商,用友軟件ARPU值在100-120元,分享通信這一數字在80元左右。排除這類企業,大部分虛擬運營商的ARPU 值可能更低。
2016年1月,工信部向三大電信運營商及全體虛擬運營試點企業,發布了關于移動通信轉售業務批發價格調整的指導意見,意在通過調整移動業務轉售批發價格扶持虛擬運營商。但行業認為,這一舉措無法徹底扭轉虛擬運營商的虧損局面。
誰來管:指望三大運營商協助虛擬運營商監管是不現實的,電信詐騙遭遇立案難
至于實名制之外的監管,虛擬運營商似乎能做的不多。
比如,詐騙短信。鄒學勇表示,虛擬運營商并不掌握用戶的通信數據,數據內容還在三大運營商手中。
一位產業分析師認為,指望三大運營商協助虛擬運營商監管是不現實的,三大運營商和虛擬運營商說直白點,就是供貨商和分銷商的上下游關系,分銷商環節未按實名制操作出了問題,不可能讓上游的企業來幫忙監管。
獨立電信分析師付亮也表示,電信運營商沒有權力也沒有能力這樣做。主管部門應當是工信部,其次詐騙發生以后,則是公安系統來負責,但實際立案也是很難的。
“刑法里面有一條,同一個電話被舉報500次可以立案,但騙子電話都是打給不同地方的人、不同的運營商,大家即便舉報也在不同地方的公安系統,如何能達到500次呢?工信部的做法是發送短信比較多的用戶會限制,讓它不能發短信 ,之前廣東、福建一個省一年幾十萬用戶被停掉。”付亮說。
一位TMT產業高級分析師表示,很多虛擬運營商不是走電信運營商的公網,他們很可能會走IP網這種線路,所以偽造起來更加容易。
上述分析師補充道:“在實名制實施的過程中,關鍵是如何去驗證開卡人和其持有身份證是一致的。有些賣卡的渠道商,并不需要客戶提供身份證,有的都可以為客戶找到身份證進行登記。這對于違法犯罪的人來說,成本其實也很低的。”
54%詐騙電話并非來自170/171號段,專家稱實名制難以完全解決電信詐騙問題
對于虛擬運營商,工信部已經發話要嚴管。
在8月26日發布的官微中,工信部稱,下一步,將進一步加大對虛擬運營商的監督管理力度,并將把實名制落實情況作為虛擬運營商申請擴大經營范圍、增加碼號資源、發放正式經營許可證的一票否決項。對違反實名制規定的虛擬運營商,我部將嚴肅處理,絕不姑息。在其整改落實到位前,一律不予通過其業務準入、碼號核配、擴大經營范圍等相關審批;情節嚴重的,將要求相應基礎電信企業暫停啟用已核配的碼號資源;對于整改不力、屢次違規的,我部將依法堅決查處,直至取消其相關資質。
這對于打擊電信詐騙的功效,還有待時間考驗。不過,騙子使用的詐騙電話號碼,并不只是170/171號段。
有統計信息顯示,詐騙電話46%來自170、171號段,54%來自于其他號碼。
澎湃新聞記者在部分電話卡銷售點就發現了一種非虛擬運營商提供的、無需實名認證的號碼。
一名商家聽說記者不愿接受170、171的號碼,遂從柜臺下面取出了另一疊電話卡,稱“來自正規運營商,不要身份證,卡片已經認證過了”,但需要每張卡額外加收30元。同時,記者在淘寶網上也發現有大量商鋪都提供非170、171號段的非認證卡。
一位業內人士認為,電信詐騙并不會因為實名制就可以完全解決。由于電信通訊是跨國連通的網路,堵住國內的170/171這類“便宜資費方案”的門號,只不過是提高了詐騙業者電話費用成本(改用國外、跨境的電信服務)。實施電信詐騙需要許多環節,成功的關鍵在支付管道,因此在金融機構、銀行柜臺、提款機更應該宣導電話詐騙的風險,減少民眾根據詐騙集團的指示完成匯款的可能。
“作為虛擬運營商來說,他們的責任是完成實名登記,而不是監管電信詐騙。”該業內人士說道。
付亮也表示:“電信詐騙只要實施就一定有銀行卡,銀行卡實名登記比手機嚴格多了,手機實名制能解決這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