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太吉創始人:成本高致一半大型工廠店關閉
外賣業務每單抽成比例達40%-50%,被行業普遍認為合作成本過高
黃太吉成立于2012年,通過在北京C B D開奔馳送煎餅果子外賣等“另類”營銷事件爆紅,今年上半年有報道稱其估值已達20億人民幣。創始人赫暢曾在百度、去哪兒、谷歌多家互聯網公司工作過,更是4A廣告公司的創意人。
12個合作品牌僅剩3個
三日前,黃太吉關閉大量工廠店的消息開始在網上流傳。消息稱,與其合作的外賣商家集體出走,今年4月與黃太吉簽約合作的8家品牌餐企已經有半數從黃太吉外賣平臺下線。10個產能中心(即外賣工廠店)已經關閉了5個。黃太吉外賣“品牌傳奇”顯示的12個品牌中,提供產品的品牌僅有一起拼、黃太吉、牛燉3個,黃太吉也關閉了一些線下門店。
赫暢坦言:“情況屬實,確實關閉了一半的大型工廠店,平均每家500平方米以上,開銷及成本大,既然業務結構不合理,沒有必要保留,必然關掉。”同時他也表示,“我們關店獲得股東和團隊支持,我們沒有失去投資人的信任,我們只是中止了幾份和房東的房屋租約,且履行了退租賠償工作,房東也得鼓掌稱快。”不過,黃太吉品牌門店依舊存在“品牌門店并沒有業務的實質性改變,歡迎大家多來吃美味大煎餅果子。”
黃太吉自創立以來經歷了三次轉型。在賣煎餅果子起家后,赫暢開始嘗試品牌多元化,黃太吉推出了“大黃瘋”小火鍋店、“牛燉先生”燉菜、“從來” 餃子館等品牌。而在2015年下半年又嘗試外賣業務。去年10月份,南都記者曾采訪過赫暢,對于三次轉型,彼時他表示“早期是做單一品牌,中期是以一個供應鏈支撐多個品牌,但都無法從根本上顛覆餐飲行業的模式,也只是小范圍壓縮了成本而已。”因而,第三階段的外賣業務其實是被寄予了重望的。
成本過高導致商家出走?
此前記者采訪時,赫暢表示,其打造的精品外賣平臺鏈接的是餐飲商家、供應商以及黃太吉的工廠門店。品牌方將自己菜品的配方交由第三方中央工廠加工成帶有Q S標識的半成品。然后大批量交給黃太吉的工廠門店做熱加工和配送。黃太吉的邏輯是:以往餐飲品牌要通過開店實現銷量擴張,但現在通過共享黃太吉的平臺,餐飲商家不用開店也能提升銷量,而節省下來的鋪租、人工等門店投入則可轉化為三方的凈利潤。
但是,對于這一次商家集體出走,有報道稱是因為行業普遍認為與黃太吉外賣平臺合作的成本過高 :黃太吉每單的抽成比例高達40% -50%,而且商家還要自行對C端消費者進行補貼。而美團外賣、百度外賣、餓了么三大外賣平臺對“大客戶”,每單的抽成比例在15%- 30 %,另外還會聯合商戶向C端的消費者進行補貼等。
對此,赫暢沒有給予詳細說明,但他表示:“黃太吉外賣依舊存在,我們自主開發的后臺數據運營體系支持我們繼續深入部署外賣供給端的建設能力。只是產能部署的方式正在重新設計和規劃,更加精細化運營,最近廣州和西安已經開始數十個新型作業點的運轉和實驗,下一步推進全國正在籌備當中。”
招募澳洲加盟商尋找新增長點
談及未來,赫暢表示:“黃太吉的品牌還有很多可以變現的業務,我們在澳洲的加盟商招募已經開始,會帶來新的業務增長點。也不排除未來拓展多種品牌經營模式,包括第一次開放國內加盟。”
此前就有消息稱,赫暢目前已經把主要精力都轉移到他后來創立的連接餐飲創業者和供應鏈的社群———“九州會”上了,他又要換另外一個姿勢講故事了。
中國品牌研究院食品飲料行業研究員朱丹蓬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表示,“黃太吉”可以說既是一個平臺,又是一個運作模式。之所以關店,應該是創始人看到企業的整體運營并不是很順暢。赫暢把戰線拉得太長,建產能中心也好,外賣平臺也好,九州會也好,對于黃太吉來說并不是一件好事。“對于赫暢來說,關鍵是要找出一個核心的運營模式及盈利模式,否則戰線拉得長早晚會有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