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營銷總是創意當先,如何才能想到真正有創意的營銷點子,我們為你剖析最底層的‘套路’。”
說日本餐飲“匠心”第二,恐怕世界范圍內沒人敢稱第一,原因無外乎他們“死磕”的民族性。
這種“軸勁”放到餐飲行業里,就做到了僅東京一地就擁有217家米其林餐廳,其中三星餐廳就高達13家。放到其他行業里,更是在17年時間里斬獲了17枚諾貝爾獎牌,甚至做到了某特定行業的世界第一。
(日本的米其林餐廳號稱世界第一多)
但,就像“死磕”這事,大好處的背后總有大代價——軸在產品、在服務,專研的背后是營銷創意的缺失,所以在世界地域范圍內只見人用日本車,談日本服務,卻不見有一家日本餐廳火遍全球。
為啥?
餐飲跨地域擴張的的一個必要條件叫做品牌的“深入人心”。
換言之,只有產品和匠心是無論如何也做不出連鎖品牌,所以聰慧如美國的麥當勞、肯德基把創意營銷這事做了很多年...
營銷的底層是人性,訴求尋找顧客最真實的需求、最原本的欲望,以達到刺激消費的目的。
所以,按照弗洛伊德人格劃分的三個層次(本我、自我、超我)來劃分其創意。
本我創意:主宰產品的傳播價值
本我是性格,無法改變,潛藏于人類心底。
比如性、食物、愛美、說走就走的旅行、逃離北上廣這些與生俱來的生理本能你無需渲染。在其使用方法上,要么滿足本我情緒,要么刺激本我情緒,以獲得爆炸性傳播。
“刺激”就像過去的幾個月里,肯德基玩出的黑暗料理:
五月份,肯德基在香港推了一款名為“點指回味”可食用指甲油,純線下銷售,限量供應,關鍵是能吃的指甲油因沖擊了普遍認知的食物本質,以點燃傳播熱情。
(或許K的這款產品只為滿足顧客吮吸的欲望?)
嘗到免費的渠道傳播甜頭后,KFC的市場營銷總裁Kevin Hochman一語道出了為傳播而生的衍生品迭代版:“如果山德士的乳液聞起來就像乳液,為什么乳液就不能聞起來像炸雞呢?”
所以,上個月肯德基更是令人發指的做出了3000支上校雞塊味的防曬霜,在免費供應的基礎上,三個小時便被搶購一空。
(這算不算把“嗅覺”做到極致?)
同樣的結果是——因其符合“本我刺激”的傳播價值,再度刷爆普羅大眾朋友圈,成為線上話題產品。
自我創意:訴求產品的使用價值
自我是“個性”,因“自我”而起的需求卻恰恰和“本我需求”相反,因為不是本能,所以顧客的消費更理性,刺激“本我小人”或許并不是提高銷額的最有效方法。
所以,像麥、肯培養顧客的消費習慣,從小開始。做自主玩具、跟風IP,其效果顯著如此:
? 按照時間順序——在世界范圍內的很多年,從發達國家到發展程度不一的很多發展中國家里,孩子們甚至愿意為了極其一套玩具而哭鬧著去麥當勞。
而這些早年種下的“小韭菜”,長大了之后對其品牌帶有先天認同感,即使在今后的歲月中品牌或許被黑無數,但品牌形象早已深入他心,是為企業發展穩定性。
(跟真韭菜不同的只是生長周期不同:好韭菜一年兩生,好孩子10年一生)
? 按照產品順序——其中,麥當勞早些年的玩具偏愛自主開發品牌形象,比如漢堡神偷、大鳥姐姐。
而現在,對固有IP的再度開發和聯營卻更上心,比如配合電影檔期推出小黃人套餐、馬達加斯加企業、甚至hello kitty和小丸子等形象也常被麥當勞拿來改良,在這些IP原有粉絲基礎上徹底激發購買欲望。
超我創意:訴求產品的體驗價值
超我是人性的道德良心和自我理想部分。
就像——“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因為西貝,人生喜悅”、“除了相片,什么都不要帶走;除了腳印,什么都不要留下。”
看似重復10遍就會被洗腦的超級話語,實際上恰恰是滿足了人性的超我部分,用道德和良心來達到深入人心的效果。
也像國慶期間,我一美女同事拜訪開在河南的一家臺式餐廳掌柜,問他“在這兒做的那么好,想沒想過擴張到北上等一線城市呢?”答曰:“河南就已經有1.4億人,我只要服務好這些人就夠了。”結果美女同事莫名感動。
實際上:這些個看似高大上的“超級話語”看似對你的銷額并沒有實際的促進,也未必會形成心智聚焦,看似完全不符合品牌運營必求績效的目的,但有做大野心的品牌卻樂此不疲。
為何?
由于“近因效應”,受眾永遠記住意猶未盡那一次,一個品牌的形象就通過這么個超我小人,深入人心。